肱骨骨折的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临床评估要点
03
术前护理准备
04
术后护理措施
05
康复训练计划
06
并发症防控管理
01
疾病基础概述
01
疾病基础概述
PART
肱骨解剖结构特征
肱骨位置与形态
肱骨位于上肢,连接肩关节与肘关节,形态细长,分为肱骨近端、肱骨干和肱骨远端三部分。
01
肱骨近端包括肱骨头、解剖颈、外科颈等,是肱骨骨折的好发部位。
02
肌肉附着点
肱骨周围有许多肌肉附着,如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对肱骨起到支持和保护作用。
03
肱骨近端结构
根据骨折线的形状和骨折部位,肱骨骨折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多种类型。
骨折类型
骨折类型与分级标准
分级标准
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和移位情况,肱骨骨折可分为一级(轻微)、二级(中等)和三级(严重)。
并发症
肱骨骨折可能伴有神经、血管损伤,如腋神经、桡神经、肱动脉等,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常见致伤机制分析
如重物砸伤、车祸等外力直接作用于肱骨,导致骨折。
直接暴力
如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导至肱骨,引起骨折。
间接暴力
如骨质疏松、骨肿瘤等,使肱骨强度降低,易发生骨折。
骨骼疾病
如长期过度使用上肢,导致肱骨疲劳性骨折。
长期应力
02
临床评估要点
PART
典型症状与体征识别
疼痛
患者通常有中度到重度的疼痛,活动或触摸受伤部位时疼痛加剧。
01
肿胀
骨折部位常有明显肿胀,伴有青紫或淤血。
02
畸形
骨折部位可出现成角、弯曲或缩短等畸形。
03
活动受限
骨折部位无法正常活动,伴有关节僵硬或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04
影像学检查选择原则
X线检查
首选检查,可清晰显示骨折类型、部位和移位情况。
01
对于复杂骨折或X线难以诊断的骨折,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02
MRI检查
对软组织损伤和血管神经损伤有较高诊断价值,但价格昂贵,一般不作为首选。
03
CT检查
神经血管损伤评估
评估是否有神经损伤,如感觉减退、麻木、运动功能丧失等。
神经损伤
观察伤肢血液循环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以判断是否有血管损伤。
血管损伤
03
术前护理准备
PART
保持上肢功能位,使用石膏或夹板固定,避免骨折端移位。
上肢骨折体位
用枕头或被子将患肢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抬高患肢
避免在患肢上放置重物或过度弯曲,防止骨折端受压。
避免压迫
体位固定技术规范
疼痛分级管理策略
疼痛评估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等评估方法,及时记录疼痛级别。
01
药物镇痛
按医嘱给予患者止痛药,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和副作用。
02
非药物镇痛
如冷敷、按摩、听音乐等,以缓解患者疼痛。
03
向患者说明术前需禁食禁饮的时间及原因,以避免麻醉风险。
术前禁食禁饮
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如洗澡、更衣、备皮等。
术前准备
关心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安慰和鼓励,减轻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
心理疏导
术前宣教核心内容
01
02
03
04
术后护理措施
PART
伤口观察与换药流程
观察伤口是否有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伤口观察
术后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
换药流程
功能位是指关节在活动时所处的位置,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功能位定义
功能位摆放标准
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确定患侧肢体的功能位,如上肢骨折可采用屈肘90度、前臂中立位等。
摆放标准
早期活动禁忌说明
01
禁忌活动
早期应避免过度活动、旋转和负重,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02
活动范围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05
康复训练计划
PART
关节活动度恢复训练
早期活动
在疼痛可承受范围内,尽早进行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如握拳、屈伸肘等,以避免关节僵硬。
01
对于不能主动活动的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需进行被动活动,由康复师或家属协助完成。
02
活动范围
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关节脱位或损伤。
03
被动活动
肌力渐进强化方案
中期
以等长收缩为主,如握拳、屈肘等,不产生关节运动,以减轻疼痛、促进肌肉恢复。
后期
初期
进行抗阻训练,如利用哑铃等器械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加强肌肉协调性和耐力训练,如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训练,提高肌肉的使用效率。
如穿衣、吃饭、洗漱等,逐步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训练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安排家务活动,如做饭、打扫等,增加活动量。
家务活动训练
根据患者职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
职业技能恢复
日常生活能力重建
06
并发症防控管理
PART
骨不连风险干预
稳定性固定
确保骨折端稳定,减少骨折部位的移动,以促进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