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肺复苏
1
心肺复苏操作方法目录心脏骤停定义
心肺复苏操作方法
目录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心脏骤停定义与原因
心脏骤停的定义
8
心脏骤停的发病机制
常因心室颤动、心脏停搏等心律失常
引起,心脏无法有效泵血。
也可由严重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
非心源性因素导致。
心脏骤停的概念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血液循环停止。
患者会迅速失去意识,呼吸停止,若不及时救治,几分钟内可致死。
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
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是高危人群。
老年人、有猝死家族史者风险也较高,需特别关注。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与诊断
临床表现
意识状态改变
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之不应,是心脏骤停的早期表现。
可能伴有短暂的抽搐,类似癫痫发作,易被误诊。
呼吸异常
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是心脏骤停的重要体征。观察呼吸时需排除假象,如胸廓起伏但无气体进出。
大动脉搏动消失
颈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搏动消失,是判断心脏骤停的关键。检查时需触摸准确,避免误判,一般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
诊断要点
诊断的“三停”原则
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是诊断心脏骤停的“三停”原则。任何一项出现,都应高度怀疑心脏骤停,立即启动急救。
诊断的时效性
心脏骤停后,脑细胞对缺氧耐受时间仅4-6分钟,需尽快诊断并抢救。
延迟诊断和抢救,会增加脑损伤和死亡风险。
诊断的排除因素
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意识丧失,如低血糖、脑卒中等。
通过简单检查和病史询问,快速判断是否为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操作方法
判断与启动
判断意识与呼吸
轻拍患者双肩,大声呼唤,观察有无反应,判断意识。
同时观察胸部起伏,判断呼吸,时间不超过10秒。
1I
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确认心脏骤停后,立即呼救,拨打急救电话。
取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为后续抢救争取时间。
1D
安置患者体位
将患者置于硬板床或地面,仰卧位,头、颈、躯干在同一轴线上。
解开患者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1I
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与姿势
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双掌根重叠,手指抬起。
肩、肘、腕关节成一直线,垂直向
下按压,利用上身重量。
01
按压频率与深度
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深度
为5-6厘米。
按压后确保胸廓完全回弹,减少中
断时间。
02
按压与通气的配合
单人复苏时,按压与通气比为30:2;
双人复苏时,按压与通气比为15:2。
按压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
吸等情况,及时调整。
03
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的方法人工呼吸的要点人工呼吸的注意事项
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托颌法,使患者头后仰,
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
清除口腔内异物和分泌物,确保气道通畅。
用嘴完全包住患者口部,捏住鼻翼,缓慢
吹气。
每次吹气量为500-600毫升,吹气时间为1
秒,使胸廓明显隆起。
避免过度通气,以免引起胃胀气和呕吐。
若患者有自主呼吸,可给予辅助通气,避免
干扰患者自主呼吸。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