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小脑肿瘤影像诊断要点解析.pptx
文件大小:4.73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2
总字数:约3千字
文档摘要

小脑肿瘤影像诊断要点解析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疾病概述

02

影像检查技术

03

影像诊断标准

04

治疗评估要点

05

典型病例分析

06

前沿技术展望

01

疾病概述

小脑肿瘤病理类型

髓母细胞瘤

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

脑干胶质瘤

是小儿小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小脑肿瘤的40%左右,易通过脑脊液播散转移。

多见于小脑半球,分化程度差异较大,恶性程度较低,但常呈浸润性生长。

起源于脑室或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好发于小脑半球,可经脑脊液途径播散。

包括胶质瘤和神经元肿瘤,以胶质瘤多见,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

典型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症状

如呕吐、头痛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

02

04

03

01

脑干受压症状

如复视、面瘫、吞咽困难等,甚至可能危及患儿生命。

小脑功能受损表现

如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眼震等,可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颅内肿瘤导致的其他症状

如癫痫发作、颈项强直、精神神经症状等。

流行病学数据

小脑肿瘤在儿童颅内肿瘤中发病率较高,约占15%-25%。

发病率

多见于5-10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年龄

小脑肿瘤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恶性程度高的肿瘤,需尽早诊断和治疗。

死亡率

02

影像检查技术

MRI扫描核心参数

T1WI、T2WI、FLAIR、DWI等,T1WI主要显示解剖结构,T2WI有助于显示病灶,FLAIR可去除脑脊液信号干扰,DWI可检测水分子扩散情况。

序列选择

成像参数

对比度与分辨率

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翻转角等,需根据病变特点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图像效果。

通过调整成像参数,增强病灶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提高图像分辨率,有助于发现微小病灶。

CT增强成像优势

密度分辨率高

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密度差异,对病变检出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01

空间分辨率高

CT图像空间分辨率高,能够准确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

02

增强扫描

通过注射造影剂,提高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有助于发现平扫时难以显示的病变。

03

DSA操作规范

术前准备

术后处理

操作过程

确保患者无DSA检查禁忌症,如碘过敏、严重心肾功能不全等。同时,做好患者心理准备,解释检查过程及可能的风险。

选择合适的导管和导丝,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插入,送至主动脉弓或锁骨下动脉等目标位置。注射造影剂,观察血管形态和血流情况,寻找病变部位。

拔出导管和导丝,局部压迫止血,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同时,将DSA检查结果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03

影像诊断标准

良性/恶性特征对比

小脑良性肿瘤边界清晰,通常无浸润性生长,囊变、出血和钙化较为常见。

良性肿瘤

小脑恶性肿瘤边界不清,浸润性生长,囊变、出血和坏死明显,常伴瘤周水肿。

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关键点

发病年龄与部位

小脑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且以小脑半球多见,需与血管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等鉴别。

影像学特点

临床表现

小脑肿瘤在MRI上常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脑实质外病变,注重观察其边界、内部结构及周边水肿情况。

小脑肿瘤常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等,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小脑损害表现。

1

2

3

WHO分级影像关联

WHOI级

WHOII级

WHOIII级

WHOIV级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影像表现为囊性肿块,囊壁较薄,无强化,囊内液体呈脑脊液样信号。

如星形细胞瘤,影像表现为边界较清晰的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影像表现为边界模糊的浸润性生长,明显强化,可伴有瘤周水肿。

胶质母细胞瘤,影像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浸润性生长,明显强化,瘤周水肿明显,常伴有出血和坏死。

04

治疗评估要点

术前定位精准性

6px

6px

6px

通过影像学技术,如CT、MRI等,准确定位肿瘤位置,明确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

肿瘤定位

了解肿瘤血供情况,为手术止血和血管保护提供依据。

肿瘤血供

确定肿瘤边界,以便手术切除时尽可能保留周围正常脑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

肿瘤边界

01

03

02

评估手术风险和难度,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术前评估

04

放化疗效果监测

化疗敏感度

监测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及时调整化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01

放疗剂量

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生长速度,制定合适的放疗剂量和放疗计划。

02

疗效评估

通过影像学和临床症状评估放化疗疗效,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03

副作用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放化疗引起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等。

04

术后复发影像标志

复发征象

密切观察原手术区域是否出现新的肿瘤生长或原肿瘤残留。

复发时间

术后定期复查,及时发现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