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的研究进展2025.pdf
文件大小:3.05 M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2
总字数:约4.53千字
文档摘要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的研究进展2025

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因其高效性而备受青睐。然而,气胸和锁骨下静脉综

合征可能增加该方法的复杂性。Haire和Lieberman在《新英格兰医

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强调,需要更安全的方法来建立手臂或颈部的

中心静脉通路。腋静脉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选择部位,具有与锁骨下静脉

相似的优点,Sandhu和Bentley等认为腋静脉是中心静脉通路的合理选

择。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逐渐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特别是超声

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医源性损害。

本文将对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有助

于医师掌握多种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1腋静脉的解剖

腋静脉全程在胸廓外(图1),按照其走行,以胸小肌为标志将其分为3

段。腋静脉和腋动脉在远端伴行比较紧,易误穿腋动脉;腋静脉变异也多

出现在第1、2段。腋静脉第3段位置固定,穿刺不易造成气胸,动静脉

之间有前斜角肌隔开,穿刺动脉的概率降低,因此腋静脉第3段是理想穿

刺点。腋静脉接近臂丛,但在超声引导下不易损伤神经。实际上,这种解

剖关系与锁骨下静脉和臂丛之间的解剖关系无明显不同。Senussi等采用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避免了气胸的发生。深静脉穿刺针指向锁骨

下静脉的方向,穿刺位置位于腋静脉与第二肋骨相交处,这样可为操作者

提供肋骨屏障,使血管与胸膜之间形成一个安全的网状结构。

腋静脉

胸小肌

注:本图引自参考文献[7]

图1锁骨下区解剖简体图

2影响穿刺成功率的相关因素

由于腋静脉管壁较薄且管腔较大,内压较低,易受到体位等因素的影响而

改变其充盈程度和解剖位置,对穿刺结果产生影响。正常情况下,腋静脉

在患者中视觉化易于在短轴和长轴实现。但有些情况,可能因腋静脉过

深或过小,或因自行呼吸时塌陷而造成穿刺困难。

2.1手臂位置

尸体研究表明,腋静脉的位置受到手臂位置的影响。Galloway和

Bodenham认为,手臂外展0°与肩关节前移有关,可能使腋静脉直径

增大,但不同程度的手臂外展对腋静脉直径的影响有限oPittiruti等认为,

手臂外展0。可能促进肩关节的前移,使腋静脉直径增大。Ahn等发现

上肢外展能够降低导管置入错误的风险。

2.2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

Kim等认为男女腋静脉的深浅并无明显区别,女性腋静脉的直径比男性要

小一些。成年人不同年龄组腋静脉在深度和直径上没有差别。BMI与腋静

脉的深度有很强的关联。BMI偏低者,从皮肤到腋静脉血管的距离较短;

而BMI高者该距离较长。

2.3体位与机械通气

Ford等使用超声研究了Valsalva动作和Trendelenburg体位对腋静脉

横截面积的影响,发现Valsalva动作减少了腋静脉横截面积,

Trendelenburg体位超过10°并不增加腋静脉横截面积,但增加患者

的不适感(如头晕或呼吸困难等)。Tufegdzic等发现,在机械通气下,

腋静脉的横截面积明显增加,有利于在麻醉诱导后置入深静脉导管。

3超声探头与腋静脉的关系

3.1短轴法

短轴法将超声探头放置在与腋静脉垂直位置,其优点是能够同时显示腋静

脉和腋动脉及周围组织,但不能确定穿刺针径的位置和刺入动脉后的路径

(图2)

注:本图引自参考文献[14]

图2腋静脉短轴超声显示针径(左图)和静脉腔内导丝(右图)

为了使穿刺针针尖被超声波束识别,皮肤穿刺点需离超声探头更近且针尖

需要相对皮肤表面小锐角插入,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Maddali等

通过随机对比短轴和长轴两种超声成像技术在左腋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

果,发现短轴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且所需尝试次数更少,过程速

度较快。

3.2长轴法

长轴法将超声探头置于腋静脉长轴,能够完整显示进针路径和进入血管腔

的过程(图3)

二为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