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放射生物效应与放射防护.ppt
文件大小:9.66 MB
总页数:3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2
总字数:约6.9千字
文档摘要

**************以上三种天然电离辐射源对人体的内、外照射称为天然本底照射,其总剂量约为每年1mSv。(二)、人工辐射源1、职业照射以放射性工作为职业的人员,在其工作中所受到的电离辐射照射。其中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和医疗照射。2、医疗照射个人接受伴有电离辐射的医学检查或治疗时所受到的照射。随着核技术在医药科学中的广泛应用,人群受到的剂量可能会越来越多。第23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人工环境本底照射由于人工电离辐射源对环境的污染或扩大应用所受到的照射。主要包括:放射工作场所向周围环境泄漏的电离辐射和排放的放射性“三废”;核武器试验全球落下灰;带有辐射源或放射性核素的日用消费工业品,如电视和电脑等。4、事故和灾害性照射指在发生放射性意外事故和核战争时人员所受到的照射。第24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的方式1.外照射:指放射源处于机体外,仅其射线作用于人体,这种照射只有当机体处于辐射场中才受到照射,离开辐射场就停止照射。2.内照射:指放射性核素进入机体后,分布于组织器官中产生经常、持续照射,直到排完或衰变完为止。第25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密封源:指在工作中使用的放射性核素被包在外壳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向周围环境扩散,也不污染环境的辐射源。密封源在一般情况下,只产生外照射。4.开放源:指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能够向外界环境扩散,污染环境,并进一步侵入到生物体体内,对生物体进行内照射放射源。开放源既可产生外照射,又可产生内照射。第26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放射防护的目的及基本原则(一)放射防护的目的:防止一切有害的确定性效应,把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以接受水平。(二)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指涉及辐射的实践,获得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价。2、防护的最优化:结合实际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做到防护最优化。3、个人剂量限值化: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第27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标准?年剂量当量限值(msv·a-1)类别受照器官或部位年剂量当量限值放射性工作人员公众确定性效应眼晶体15050?其它单个器官或组织50050随机效应全身均匀照射505?非均匀照射∑/TWTHT≤50∑/TWTHT≤5第28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核医学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一)、工作场所的分级和防护要求1、场所的分级:在放射防护规定中,根据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的等效年用量,把单位分成一、二、三类,又根据各实验室的放射性核素日操作量把单位内的工作场所分为甲、乙、丙三级。一般核医学实验室如不开展标记工作。都属于乙、丙级。2、实验室的配置与要求:实验室的配置一般采取“三区”配置法,即:Ⅰ清洁区、Ⅱ中间区、Ⅲ活性区。(控制区、监督区、非限制区)第29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外照射防护方法1、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生物体之间增加屏蔽物质借此吸收或阻挡射线,达到防护的目的,根据放射源的种类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屏蔽材料。2、距离防护:增加放射源与生物体之间的距离。增加距离后,放射源与生物体之间的空气部分吸收少量射线,达到防护效果。3、时间防护:缩短与放射源接触的时间。第30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31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内照射防护1、围封隔离:把开放源控制在有限的空间内,防止它向环境扩散。如应用通风橱、手套箱等以达到防扩散的目的。2、除污保洁:随时消除环境介质的污染,监测污染水平,控制向周围环境的大量扩散,使环境介质的污染浓度尽可能低于国家规定的限值。3、个人防护:遵守个人防护准则;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第32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遵守个人防护准则:就是在开放性放射性工作场所中,禁止一切能使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的行为和活动。比如禁止在场所内饮水、进食、吸烟、化装等。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比如口罩、手套、工作鞋、工作帽和袖套等。(四)放射性污染的去除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1、去污技术:(1)一般性污染的去除:指操作中有计划污染的实验室容器和工具的除污。一般情况下用合成洗涤剂按常规洗涤法除污可收到满意效果。第33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事故性污染的去除:指非计划发生污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