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摘要
过去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生育的国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口的井喷式增长,但也间接导致了今天独子社会的形成,这种情况的家庭结构异常脆弱。失孤成为这项制度最为显著的弊端,失孤家庭由于自身已经丧失生育的可能,面临着养老、心理折磨等很多的困境,处在精神与家庭崩溃的边缘。
由于这些因素使得失孤家庭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导致家庭、社会等各种危机的出现。经济返贫的情况虽然可以弥补,但是心灵的创伤却会伴随着失孤者的一生。在目前的情况下,社会对于失孤人群的关注还不够,很多的失孤家庭还处在无人关注与无人引导的情况下。随着电影《失孤》的上映,全社会对于这一人群的关注程度大幅度提升,本文依据现实情况,选择1例失孤家庭开展研究,分析从社会工作的角度,通过认知行为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等进行案例分析与研究,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其逐渐走出失孤的阴影,促进其重塑生活的信心。
关键词:失孤家庭;社会工作;案例研究
引言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并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下来,虽然对于避免人口井喷式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和谐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虽然践行了国家政策规定,单也承担了部分后果。失孤家庭已经成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子女的亡故、走失等使得这些家庭境况堪忧。失孤并不是社会上的个案,而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可能存在风险,如何构建有效的社会救助机制,减轻失孤家庭的痛苦与无助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失孤家庭的关注,不仅仅是有关于一个家庭的情况,其更是关系到社会政策能否继续贯彻与落实,社会的稳定团结等。
1.失孤家庭的成因与需求分析
1.1失孤家庭的成因分析
之前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有效的控制了我国人口增长,对于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和谐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但是每对夫妻只可以生育一个孩子的三角式家庭结构支点过于单一,独生子女家庭成为高危家庭,其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低于多子女的家庭。同时现如今的各类疾病与安全事故频发,未知的风险对于本来就脆弱的独生子女家庭打击巨大。如果不幸降临到独生子女家庭,导致其成为失孤家庭,这些父母很多都已经年过半百,丧失了生育的能力,失孤对其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打击。独生子女如果出现意外的风险,那么孩子提供的预期收入与劳务现值就是零,父母不仅不可以从孩子身上得到增值与心理的满足,还会付出巨大的物资成本与心理压力。
1.2失孤家庭的主要困难
首先为经济困难,我国家庭历来对于子女寄托较大的希望,孩子是父母年迈之后的经济与精神支柱。失孤使得家庭稳定的生活模式被破坏,使得一个家庭瞬间“返贫”。失孤所引起的经济问题又会使很多的家庭陷入到困境中,失孤父母在承受巨大精神打击的同时,还需要重新的考虑自己的生计。其次为老无所依,失孤的老人就像是这个时代的弃婴一样,年老无人照顾,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老依赖不仅仅表现在物质层面,更多的为一种陪伴,失孤会剥夺父母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子女为父母老年之后接触与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失孤之后老人会显得更加的孤单。再次为健康水平的下降,过度的悲痛以及长期的情绪压抑等会直接威胁失孤父母的健康,失孤这患有疾病的概率也比一般的家庭高很多。很多失孤父母都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头痛、烦躁以及失眠等,这些会加速失孤老人身体衰老速度,严重的话还是会诱发其他疾病。最后为心灵的折磨,如今失孤家庭的增加,虽然社会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与扶持,但还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失孤对于父母心灵的折磨是比较大,其在承受生存压力的同时,还需要承受心理层面的压力。更有甚者无法开展正常的交流,精神出现异常或者是表现出自杀的情况。
1.3失孤家庭需求分析
首先为经济需求,罗森茨威希认为,缺失是失去自认为较重要的东西,引起缺失的压力源由于个体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同失孤家庭交流的时候,其提到最多的就是经济压力。失孤对于每一个家庭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对于失孤家庭的经济补偿尚未被列入到法律中,各地具有的补助标准差异也比较大,失孤家庭的经济因素是其最为主要因素。
其次就是养老压力,人老年时期为疾病的高发期,失孤老人也是需要人来照顾的,对于子女需求同样强烈,不仅仅需要从子女身上获得物资资源,更是需要在精神上得到抚慰。为此对于失孤家庭来说,老人会孤独的走完自己的一生。
最后为心理需求,失孤对于父母的精神伤害巨大,心理需求的缺失导致其会偏离自己的正常生活,更有甚者会举家搬迁,长期的痛苦压抑会使其变得烦躁易怒。失孤会导致陷入到对自己或他人的否定,只有少数的失孤父母会主动的寻求心理帮助,更多的人会选择自己默默的承受。不良的情绪与心理感受等会直接的影响失独者身体健康与行为选择,为此失孤家庭的心理需求也是其最为迫切最为难以满足的。
2.社会工作介入理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