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工技能训练(第六版)
目录
CONTENTS
车削的基本技能
车轴类工件
车套类工件
车圆锥面
车特形面和表面修饰
车螺纹和蜗杆
车偏心工件和单拐曲轴
车复杂工件
车床主要部件的调整及一级保养
车轴类工件
课题一车外圆、端面和台阶
一、外圆车刀
1.90°外圆车刀(偏刀)
90°外圆车刀俗称偏刀,其主偏角κr=90°。按车削时进给方向不同分成右偏刀和左偏刀两种,如图所示。
右偏刀的主切削刃在刀体左侧,一般用来车削工件的外圆、端面和右向台阶。左偏刀的主切削刃在刀体右侧,一般用来车削工件的外圆和左向台阶,也适用于车削直径较大而长度较短的工件的端面。偏刀的使用如图所示。
2.75°外圆车刀
75°外圆车刀(下图)的刀尖角εr90°,刀头强度高,较耐用,因此适用于粗车轴类工件的外圆和强力切削铸件、锻件等切削余量较大的工件,如图所示。
2.45°外圆车刀
45°外圆车刀俗称弯头车刀,分成右弯头车刀与左弯头车刀两种,如图所示。
45°外圆车刀常用于车削工件的端面和进行45°倒角,也可以用来车削长度较短的外圆,如图所示。
二、车刀的装夹
1.装夹车刀的要求
(1)车刀装夹在刀架上的伸出部分尽量短,以增强其刚度,伸出长度为刀柄厚度的1~1.5倍。车刀下面垫片的数量要尽量少(一般为1~2片),并与刀架边缘对齐,且至少用2个螺钉平整压紧,以防振动,如图所示。
(2)刀柄中心线应与进给方向垂直或平行,这样就不会改变刃磨好的刀具主、副偏角的正确性,如图所示。
(3)车刀刀尖应与工件回转中心等高(图a)。车刀刀尖高于工件回转中心(图b),会使车刀的实际后角减小,车刀后面与工件之间的摩擦增大。车刀刀尖低于工件回转中心(图c),会使车刀的实际前角减小,切削阻力增大。
车刀刀尖不对准工件回转中心,在车至端面中心时,会留有凸头(图d)。使用硬质合金车刀时,若忽视此点,车到中心处会使刀尖崩碎(图e)。
2.车刀对中心的方法
三、刻度盘的原理及应用
由于丝杠与螺母之间的配合存在间隙,在摇动丝杠手柄时,滑板会产生空行程(丝杠带动刻度盘已转动,而滑板并未立即移动)。因此,使用刻度盘时要反向先转动适当角度,再正向慢慢摇动手柄,带动刻度盘到所需的格数(图a);如果摇动时不慎多转动了几格,这时绝不能简单地退回到所需的位置(图b),而必须向相反方向退回(通常反向转动1/2圈),再重新摇动手柄使刻度盘转到所需的刻度位置(图c)。
四、粗车和精车
车削工件,一般分粗车和精车。
粗车是为了去除大部分的毛坯余量。粗车时,对加工表面没有严格的要求,只需留有一定的半精车余量(1~2mm)和精车余量(0.1~0.5mm)即可。因此,粗车时主要考虑的是提高生产率和保证车刀有一定的强度。在车床动力许可的条件下,粗车时采用大的背吃刀量(通常是一次进给切除应留余量之外所剩余的所有余量)和大的进给量,而切削速度不是很高。精车是指车削的末道加工,加工余量较小,主要考虑的是保证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精车时切削力较小,车刀磨损不突出,一般将车刀磨得较锋利,选择较高的切削速度,而进给量则选得小些,以减小加工表面粗糙度值。
五、车端面、外圆的方法
1.车端面
开动机床使工件旋转,摇动中滑板和床鞍,使45°车刀刀尖轻触工件端面后,退出中滑板(床鞍勿动)。再移动床鞍或小滑板,控制背吃刀量,摇动中滑板手柄做横向进给,由工件外缘向中心车削,如图a所示。若选用90°外圆车刀车削端面,应采取由中心向外缘车削的方法,如图b所示。
2.车外圆
(1)粗车
1)对刀。启动车床,使工件回转。左手摇动床鞍手轮,右手摇动中滑板手柄,使车刀刀尖趋近并轻轻接触工件待加工表面,以此作为确定背吃刀量的零点位置,如图a所示。然后反向摇动床鞍手轮(此时中滑板手柄不动),使车刀向右离开工件3~5mm,如图b所示。
2)进刀。摇动中滑板手柄,使车刀横向进给,进给的量即为背吃刀量,其大小通过中滑板上的刻度盘进行控制和调整,格数等于半径上加工余量/0.05或直径上加工余量/(0.05×2),如图c所示。
3)双手均匀摇动床鞍或开动进给手柄对工件外圆进行切削,车削至接近长度时(一般留0.3mm),逆时针转动中滑板手柄使车刀离开工件。若加工余量过大,可按照背吃刀量由大至小的原则选择,进刀次数尽可能少。
(2)精车
启动车床,用精车刀在外圆表面对刀后,移动床鞍纵向退出,接着操纵中滑板进刀,背吃刀量小于加工余量,车削纵向长度小于5mm后仍快速纵向退出(图a);停车用游标卡尺或外径千分尺测量外圆(图b);用游标深度卡尺测量台阶长度(图c)。根据尺寸精度计算好进刀格数车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