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认知项目一智能网联汽车认知23课件.pptx
文件大小:17.67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2
总字数:约1.87千字
文档摘要

主讲老师:张鹏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认知》项目一:智能网联汽车认知

认识智能网联汽车

从传统汽车向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转型目录01.整体发展阶段02.基于功能的转变03.基于需求的转变04.具体表现

传统车到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转型

传统车到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转型中国汽车技术发展方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

PART1整体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智能化网联化早期各自发展配置全景环视倒车辅助配置车机、导航、T-BOX、手机第一阶段协同发展技术ADAS、语音识别技术云计算、大数据、车联网第二阶段技术集成智能汽车智能车载系统、半自动驾驶网联汽车协同决策、大数据、5G中级阶段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协同决策+移动终端整体发展阶段

PART2基于功能的转变

基于功能的转变

现状与趋势高级辅助系统(ADAS)以车辆环境传感系统为依托,辅助驾驶操作系统有两种类型:预警系统、控制系统。预警系统正面碰撞预警系统(FCWS)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S)盲区预警系统(BSW)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DFM)全景观测系统(MVCS)胎压监测系统(TPMS)车道保持系统(LKAS)自动停车辅助系统(PLA)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自适应巡航系统(ACC)控制系统基于功能的转变

网联驾驶辅助网联驾驶辅助系统是一种依靠信息和通信技术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预测周围车辆未来运动来帮助驾驶员驾驶的系统。通过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汽车、道路、行人等交通参与者不再孤立所有参与者都成为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信息节点。典型技术:①LTE-V、②5G系统基于功能的转变

人机共驾人机共驾是指驾驶员与智能系统同时共享对车辆的控制,并与人机结合完成驾驶任务。与普通驾驶辅助系统相比,普通驾驶智能车具有与人机相同的控制实体。双方的受控对象是交叉耦合的,状态转换是相互制约的,要求系统具有更高的并行智力程度。该系统不仅能识别驾驶员的意图,而且能达到相同的驾驶决策速度,提高驾驶员的驾驶能力,降低驾驶员的操作负荷。基于功能的转变

人机共驾包括三个层次:感知层、决策层和控制层。请说说这三个技术层次各有什么特征?基于功能的转变

高度自动化、无人驾驶驾驶员不需要参与车辆操作,车辆将在所有条件下自动完成自动驾驶。基于功能的转变

L4高自动驾驶阶段,遇到无法控制的驾驶条件时,车辆将提示驾驶员接管。如果驾驶员不接班,车辆将采用保守的方式,如侧边停车,以确保安全。目前,以百度为代表的L4级高自动化/无人驾驶系统已经开始投入试产。L5无人驾驶阶段,车辆没有驾驶员,需要处理所有驾驶条件并确保安全。基于功能的转变

PART3基于需求的转变

更加安全的交通环境基于需求的转变

我国的智能网联汽车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圈,发展应该“重技术、更重生态”,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向外延伸依次为车联网、大数据、交通云、道路工况、配套产业,车辆与行人的行为规范、驾驶员与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战略等。更加高效节能基于需求的转变

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更充分挖掘车联网应用,可以将人从驾驶行为中解放出来,让乘客尽情享受旅途,减轻驾驶者的劳动负荷。更加舒适基于需求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渗透,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网络的移动节点,可以实现车-路-人的信息互联。更加交互与多功能化基于需求的转变

基于需求的转变

更加个性化与人性化智能网联汽车上的传感器会收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会显示给驾驶员或由车辆用来对情况进行自主响应。但这些数据也可以由提供智能汽车开发服务的厂商和公司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智能网联汽车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交通选择,有了联网的自动驾驶汽车,残疾人将能够借助先进的技术轻松地自行驾驶。基于需求的转变

PART4具体表现

从微观角度看,是一个具备高度集成化的智能移动空间。从宏观角度看,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移动终端,既满足出行需求又提供了各类可能的交互场景;具体表现

具体表现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辅助驾驶、半自动驾驶和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逐渐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所必经的阶段。通过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可以通过及时预警、合理的路径规划和主动控制来避免交通事故、降低能源消耗、减轻交通拥堵压力,满足消费者更多的安全、节能、舒适等功能需求。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成熟,以及消费者日益提升的需求,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势在必行。具体表现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