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中美关税会谈快速取得积极成果的背后及应对
新世纪评级郭继丰何金中孙田原郭文硕
摘要:短时间内中美间取得积极的关税会谈成果,是美国自身的深层次矛盾
和面临的压力,中国基于科技实力提升、强大的产业后盾下的坚定定力等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美国现政府通过关税战试图改变美国的贸易逆差、促进产业回流
目的,是对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贸易规则的挑战,将给美国
带来严重的伤害。回顾美国历史上发起的两个重要关税战,可以发现关税战将引
起各国的反制,促使贸易的区域化,长期将导致产业的全球重构。中国在短期内
仍将以增量财政、金融政策促进技术持续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协调“内外
双循环”政策来应对可能的不确定性,长期则将在技术创新上获得突破,以人类
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继续推进基于国际规则的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关税战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创新制造能力
2025年5月12日,中美两国发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声
明中表示,针对此前美方125%的所谓对等关税和升级关税,以及中方125%的全
面对等反制关税,双方承诺取消91%的关税,在90天内暂停实施24%的关税,
各自保留了10%的关税,同时双方宣布将建立高层经贸对话机制,继续就经贸关
系进行协商。短时间内取得这一积极的会谈成果,是美国自身的深层次矛盾和面
临的压力,中国基于科技实力提升、强大的产业后盾下的坚定定力等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
一、美国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的形成机制
特朗普政府将美国的贸易逆差归因于中国是扭曲事实。美国的贸易逆差形成
机制早在二战后就已经形成。二战后,以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四十
四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镇谈判形成的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
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定的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以及美元
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可调整的汇率机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性地确定了美元的国际支付和储备地位,也决定了美国
重蹈英镑1931年9月3日退出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和金本位制的覆辙,以及国
际贸易逆差的地位,也直接决定了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的窘境;
这一机制被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提的一国的主权货币同时满足
作为支付货币的流动性与作为主权货币的信用之间的矛盾所预示。
1
专题研究
1951年,英国的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提出
了“米德冲突”。即逆差与衰退并存,当一国面临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衰退
时,扩张性政策虽能刺激就业,却会加剧逆差;紧缩性政策虽能改善逆差,却会
恶化经济衰退;顺差与通胀并存,当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通货膨胀并存时,紧缩
政策可抑制通胀,但会扩大顺差;宽松政策可缓解顺差,却会加剧通胀。
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弗莱明分别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的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即在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扩张会推高国内利率,吸引国际
资本流入,导致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削弱出口竞争力,净出口下降,从而部分抵
消财政刺激的效果,形成“挤出效应”。由此形成了美国的双赤字,即财政赤字
推动美债发行,形成资本项目顺差。相应地,美国通过发行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
外国央行和投资者将贸易顺差积累的美元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债,形成资本回流;
即美国的贸易逆差推动美元输出,财政赤字推动了美国债务货币化。美元通过贸
易逆差流向全球,又通过购买美债回流美国,降低美国融资成本。
目前,美国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政策、以霸凌的方式改变这一机制,必
然破坏现有的全球贸易规则、秩序,也必然引起其他国的反制,将给全球经济、
金融形成强大冲击;也将会削弱美元、美债的全球信用,难以实现特朗普政府所
期望的产业回流。
二、美国百年关税战的历史镜像
贸易保护倾向在美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1890年的《麦金莱关税法案》
和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因高税率,是贸易保护主义中的典型案例。
(一)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案》
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为后期美国经济
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美国内战中胜利的北方主导了国家政策,并延续了工业
发展的政策。同时,战后重建、跨州铁路网建设等,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庞
大的内部需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钢铁、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