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形丘主要分布于大陆冰川之下的冰水堆积地貌,为形态狭长而又弯曲的一种低丘陵。因它蜿蜒如蛇形,有的在平地,有的匍匐于高地上,故得名。高度一般为10—30m,丘顶狭窄,宽仅数米,长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延伸方向大致与冰流方向一致。组成蛇形丘的物质较粗,主要是沙砾质,透水性强,具有流水的分选性和沉积层理,如水平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等。表面常覆盖一层冰碛物。第30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蛇形丘的成因一是冰下隧洞沉积说。在冰川消融期,冰水沿着冰裂隙下透,形成冰下隧道,由冰水带来的冰碛物不断将隧道填充,甚至堵塞,当冰川全部消融时,堆积物便露出地面,成为蛇形丘。二是冰水三角洲沉积说。由此造成的蛇形丘宽窄相间,宽段为隧道口外的陆上三角洲沉积,组成物质较细;窄段为冰下隧道的沉积,组成物质较粗。随着冰川节节后退,隧道口也逐步后移,从而出现了这种绳结状蛇形丘第31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冰面地貌由于冰川表面受冰层褶皱、断裂、冰床坡度的变化,差别消融,流水侵蚀等影响而形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冰面地貌。主要地貌类型有冰瀑布、冰裂隙、冰川弧拱、冰面河、冰面湖、冰蘑菇、冰塔林等第32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冰川地貌组合不同类型的冰川,分布在不同的地带,冰川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也有差异,因而地貌组合也有区别。所谓冰川地貌组合就是冰川的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和冰水地貌有规律的分布第33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山地冰川地貌组合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雪线以上主要为侵蚀地貌,如冰斗、刃脊和角峰。雪线以下,终碛堤以上既有侵蚀地貌,又有堆积地貌,如冰川槽谷、羊背岩、蛇行丘等。终碛堤及其以下以堆积地貌为主,如终碛堤外缘的冰水扇、冰水外冲平原等。第34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大陆冰川地貌组合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终碛堤以内:以冰碛地貌为主,有鼓丘、蛇行丘、冰碛丘陵等地貌类型。终碛堤以外:以冰水堆积地貌为主,如冰水平原、冰水三角洲。终碛堤是大陆冰川地貌组合的分界线第35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冰川地貌组合第36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冻土地貌在极地高纬及高山高原的地下,当地温终年处于0℃以下时,被冻结的岩(土)层称为冻土。这里由融冻作用所产生的地貌,称为冻土地貌(一)冻土及其分布与成因?(二)融冻作用(三)冻土地貌第37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冻土其分布与成因?按冻结时间的长短,冻土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二类。前者每年冬季冻结,夏季融解;后者长期处于冻结状态。这里所指的冻土就是指多年冻土而言。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二层,上层为冬冻夏融的活动层;下层为长年冻结的永冻层。第38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分类:根据活动层在冬季冻结后与下部的多年冻结层连接情况分为衔接多年冻土(季节融化层)和不衔接多年冻土(季节冻结层)两大类;根据多年冻土带的连续性可以分为连续冻土带与不连续冻土带分布: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第39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40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冻土成因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多年冻土主要是第四纪冰期气候下形成的。据研究,400—450年的气候波动周期,只能影响到地下50—70m的深度。如果深数百米至千米以上的冻土层必然是长周期气候波动所造成的。部分的多年冻土可能是大陆冰盖退却后才发育的。随着冰后期全球气温上升,多年冻土正处于退化状态第41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冻融作用冻土地区地温低,而且发生周期性的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水分也相应地出现相变和迁移,从而引起岩石的破坏、碎屑物的分选、堆积层的变形、冻胀、融陷、流变等一系列变化过程,总的称为融冻作用。作用方式有融冻风化、融冻泥流和融冻扰动等。第42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融冻风化冻土层中的大小裂隙常被水填充,当夜间及冬季地温降至0℃以下时,水分冻结,形成冰脉,由于冰脉体积膨胀而向两侧围岩(土)挤压,使裂隙扩张。白天或夏季冰体融解,融水进一步向下深入,然后又再度结冰。这样经过反复冻融之后裂隙不断扩大,岩(土)体也受压破坏。这种因冰脉冻融而使岩(土)破坏的作用,称为融冻风化作用第43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关于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第1页,共5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㈠、冰川作用1、冰蚀作用2、搬运作用3、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