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各门类艺术所组成的艺术大家族中,建筑是与人的实际生活具有最直接联系的一种艺术类型。正如英国建筑史研究学者帕瑞克?纽金斯所说:“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建筑艺术的确是每个人生命史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建筑,这一被黑格尔称之为“最早诞生的艺术”,它一出现就与“实用”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几乎同时,建筑也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人对于美的追求。“事实上,只要洞穴一旦换上茅屋或象北美印第安人那样的小屋,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也就开始了。与此同时,美的观念也就牵涉其中了。”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幢刚具有雏形的“房屋”,建筑就表现出使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正是这双重功能和价值的结合和统一,形成了建筑艺术的最基本的特点,也显示出它与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尽管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可以有所侧重,但是,从总体说来,建筑仍然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结合的艺术。
建筑意蕴的象征性和历史性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建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方式上都是地道的象征型艺术。”“建筑一般只能用外在环境中的东西去暗示移植到它里面去的意义”,“创造出一种外在形状只能以象征方式去暗示意义的作品”。建筑以象征方式暗示的意义,就是建筑的内在意蕴。建筑不仅具有外在形式美,而且具有蕴含内容美。建筑艺术作为现实的反映,同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直接体现着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理想、观念、审美情趣和爱好。建筑的象征意义因而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是一定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折射和反映。例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北京紫禁城宫殿,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它的巨大的建筑规模和体量,有等差、有节奏的空间安排,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以及黄瓦、红墙、白色台基等庄重色调,无不体现着封建宗法礼制精神,象征着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从天安门的高大辉煌,到午门的巍峨雄壮;从太和殿广场的雍容尊贵,到太和殿的庄重稳定,都渗透着皇权至上、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禁城宫殿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和审美意识的结晶,是一部凝固化的历史巨著。
建筑的象征性是建筑艺术追求的深层次境界,成功的象征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感染作用,从而使建筑达到物质和精神、实用和审美、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建筑的象征意义是通过建筑的多种外在形态和形式综合显示出来的。建筑的造型、序列、环境,附属于建筑的雕刻、绘画、工艺美术,以至建筑中使用的形状、色彩、数字等等,都是用于体现建筑象征涵义的各种外在形态和形式因素。不论通过何种外在形态和形式,只有当建筑的形象与其所象征的意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达到建筑艺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时,建筑的象征性才具有审美的意义,并能为人所普遍认同。例如埃及金字塔采用极为巨大的建筑体量,造成一座座简单古朴的四方锥体,使之稳固地屹立于大漠荒野之上,象征着法老的至高无上和生命的永恒。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以它那宽敞高大、升腾向上的中殿空间,两端昂然耸立、直冲云霄的高塔,细长俏丽、大大小小的连续尖券,建筑内外立面上的各种具有宗教内容的雕像、绘画,以及形式优美的图案装饰和迷离变幻的色彩光影,造成宗教世界的神秘气氛,给人以超越尘世、向往天国的暗示。由于建筑的象征性是以建筑特定的外在形象去暗示某种抽象的观念、思想和精神,所以对其象征意义的认识,需要在充分感知建筑形象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与理性思维相结合才能获得。
建筑的各种造型是由各式各样的平面、立面、结构、装饰等组成的,而点、线、面和结构等形式的运用,主要服从建筑本身的特定目的,并通过空间结构和形态,以形成抽象的形式美的构图效果,进而赋予建筑以精神的内涵和艺术的感染力。因此,建筑的象征性是和建筑形式的“抽象性”及“抽象美”相结合的。建筑和雕塑虽然都属于“造型艺术”,但建筑在造型上却不象雕塑那样可以具体地再现特定的对象,不直接模仿人体或自然事物的形状,而是要做艺术的“抽象化”处理,使造型和形式上具有“抽象性”。所以,建筑的象征性不是通过直接模仿事物形象表现的,而是通过抽象化的建筑造型表现的,即达到“使抽象物富有表现性的趋势。”如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建筑造型十分陡峭,形体从下而上逐渐收束,节节升高,顶部以三角形立方体直插蓝天。不但具有抽象的形式美,也象征了金融事业的繁荣昌盛,是建筑的抽象性和象征性有机统一的又一杰作。即使有的成功建筑在造型上具有“拟物化”的趋向,那也不是某一具体实物的模拟,而是经过抽象处理的象征符号。如世界驰名的悉尼歌剧院的九片“风帆”式的造型,就可以引起观赏者的多种揣猜和联想,并和建筑结构和空间形态达到了浑然一体,仍然是象征性和抽象美的巧妙结合。
建筑的象征性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其体现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宫殿建筑、宗教性建筑、纪念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其象征性较为显著,而居住建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