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1课《登幽州台歌》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文件大小:40.65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1.52千字
文档摘要

《登幽州台歌》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了解陈子昂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歌行体”诗歌的体裁特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通过反复朗读、探究和讨论,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以及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探讨诗歌中的时空交织与情感变化,感受诗人心境的变化。

感受诗人陈子昂在怀才不遇中的孤独与悲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担当精神。

通过对诗歌的赏析,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难点:领悟诗歌时空交织所营造的意境,理解诗人孤独感的深层内涵,感知诗人在孤寂中所表现出的家国情怀与自我价值。

三、学法指导

诵读法:

通过诵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节奏的感悟。

反复朗读诗歌,体会每一层情感的起伏,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自主探究法:

通过阅读材料和课本内容,独立思考诗歌的背景、主题以及诗人情感的变化。

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补充对陈子昂其人其事的理解,构建更全面的知识框架。

合作交流法:

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结构、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

通过集体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与情感,提升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诗歌创作于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7年)。契丹侵占营州,陈子昂随武攸宜出征,战败后遭降职。陈子昂身心疲惫,报国无门,心情郁结,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充满孤独、抑郁和怀才不遇情感的诗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及对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深切痛苦。

作者简介: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年),字伯玉,唐代初期著名诗人、文学家。是唐诗革新运动的先驱之一,推崇“古风”,主张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陈子昂性格刚直,敢于批评时政,但在当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敢言抨击时弊,曾遭遇政治打压,最终在狱中去世。

诗歌体裁:歌行体

“歌行体”是一种源自上古歌谣的诗歌体裁,后来与民歌结合,逐渐演化为独立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篇幅长短不一,兼具叙事与抒情,诗句形式灵活,韵律自由,既可以配乐演唱,又适合独立吟咏。

五、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怆()然涕()下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州台:

古人:

来者:

悠悠:

怆然:

涕: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试着划分节奏。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翻译诗歌。

(三)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1.?情感体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从诗中找出依据。

2.诗句赏析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悠悠”和“独”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四)总结归纳

1.?结合全诗,概括诗歌营造的意境。

2.?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是什么?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五)拓展延伸

阅读陈子昂的《登泽州城北楼宴》,与《登幽州台歌》对比,思考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六、达标检测

1.?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下列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指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后世求才的明君贤臣。

B.诗歌通过对比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C.“悠悠”一词只形容了时间的久远,与空间无关。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富有韵律美。

七、课后作业

?以“我心中的陈子昂”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背诵并默写《登幽州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