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2课《台阶》导学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文件大小:67.73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3.76千字
文档摘要

《台阶》导学案

【学习目标】

通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故事的大意。理解文中“台阶”的作用及象征意义,理清小说情节发展。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抒情性语言如何传递情感。理解父亲形象的塑造及其象征意义,探讨父亲形象背后蕴含的深刻主题。

通过父亲的形象,感悟父爱与坚韧的力量。理解人对家庭和人生追求的坚持与努力,培养学生的坚韧品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法指导】

细读法:引导学生通过细致阅读文本,圈出与父亲形象相关的细节描写。分析这些细节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等展现父亲的性格特点。

摘抄法:鼓励学生摘录文本中的描写父亲的语句,并通过这些语句深刻理解人物性格的内涵。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父亲形象的理解,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对父亲的不同感悟,形成集体智慧。

【知识链接】

创作背景

《台阶》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时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力仍然较为落后,但许多农民却展现出坚定不移的意志,试图改变现状。作者李森祥生于农村,深刻体验并观察过农民的生活,具有对乡土文化的细腻感悟。通过描述自己家老屋的台阶,李森祥展开了对父亲形象的塑造,细腻地展现了父亲这一典型农民形象的情感变化。这篇小说通过简单的叙事展现了父亲这一形象的坚韧与无言的爱,传递出在社会变革中的个体情感与家庭责任。

文体知识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来表达主题的文学体裁。小说的三大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依赖于直接描写,还通过细节的展现、对话与动作来深入展示人物性格。环境和背景的刻画则有助于加深人物的情感和主题的表达。在《台阶》中,父亲这一人物通过他的行为和言语被细腻刻画,同时“台阶”作为一个重要的象征物,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头颅()尴尬()醒悟()庄稼茬()

绿荫()烟瘾()筹划()黏性()

凹凼()涎水()门槛()晌午()

2.词义连线

蹒跚?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大家的眼睛都睁得大大地注视着。

愣住?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低眉顺眼?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筹划?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言外之意??想办法;定计划。

若有所失?因为意外而发呆。

自言自语?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

大庭广众?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神色、态度不自然。

尴尬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整体感知】

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父亲”?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完成思路导图填空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父亲为了“高台阶”付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