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语文 + 科学,让跨学科教学“和谐共融”.doc
文件大小:26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3.69千字
文档摘要

语文+科学,让跨学科教学“和谐共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也有了更加清晰、多元化和精准化的定位。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尺度,深度挖掘语文学科中的科学素养元素,梳理语文学科中科学教育的脉络,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的意义

(一)利于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在于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富含丰富的自然科学内容。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针对学生素养发展的多元方向,精心构思教学环节与步骤,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从而加强现代科技人才的培育,推动科教兴国战略落地生根。

(二)利于契合素质教育时代要求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我国教育从以应试为主导的模式转向注重素质全面提升的培养模式,愈发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将科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科学素养。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新问题,提升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有力地契合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现状

(一)科学探索动机低下

语文学科具有极高的综合性,与各类学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应以语文为核心,推动跨学科教学,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有机互动。然而,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联,使得语文学科无法如科学教材那般直接传授科学知识给学生,不得不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进而导致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减弱,探索科学的积极性不高。

(二)科学探究热情不足

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明确的目标和预期的结果驱动下,展开一系列研究活动的过程。然而,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制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语文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对科学教育的深入渗透。他们未能从科学的视角为学生剖析文章结构,缺乏对科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导致学生对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内容难以形成深刻的理解,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缺乏科学精神培养

科学本质上是严谨且富有逻辑的,其发展应当立足于自然规律和生活实践。在科学教育过程中,科学精神构成了核心基础,它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认知和探索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他们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难以根据问题的特性采用适当的解决策略。因此,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步伐进行探究,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

(四)未能启发科学思维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探索自然与生活中的奥秘,解答日常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体验科学的独特魅力以及创新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深人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未能充分运用科学及自然世界中的信息,未能鼓励学生将科学视角拓展至生活领域,从而导致解说与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使学生在理解和思考方面难以深入,不能有效激发其科学思维。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科学探究

语文学科涵盖天文、地理、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针对此,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资源,依据语文学习阶段目标,科学地构建相应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

例如,学生通过对《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飞向太空港》等书籍的阅读,对天文学、航空航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融合\出发,采用“浸入式读写模式”创设科幻情境,设计科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相融合的学习主题,引导学生以“当我飞向太空”为主题,通过小组合作接力完成科幻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物理知识,分析顺利飞入太空应具备哪些条件、有哪些原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制作水火箭。另外,通过视频播放反映中国航天发展历程的视频,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绘制航天发展史“大卷轴”,根据“卷轴”内容来介绍中国航天发展的进程。此外,组织学生绘制“中国航天梦”主题海报,深化学生对中国航天的认识。这种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体现语文学习价值的同时,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写作中积极引导,激发科学热情

在现实生活诸多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未能激发学生深人思考,却能阐明相应的科学原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掘生活现象,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