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写作教学视阀下思辨能力培养探究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逐渐侧重于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梳理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为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教学中应结合高考作文命题设计的目的,分析高中作文写作时学生思辨的角度、方法和技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思辨能力的界定
思辨能力可理解为个体的思考与辨析能力,具体指学生在进行分析、判断、评估、梳理、阐述某一事物或事件时的思维能力。国外学者认为思辨能力是学生在批判、评价、分析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思考时的目的、视角、推论、假设、信息分析。根据思辨能力模型,思辨能力可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思辨认知能力,包括阐明、分析、评价、推理等认知技能;二是思辨情感特质,包括思辨过程中的公正、灵活等品质。基于思辨能力,学生在阐明某一事物时能够明确重点,准确地界定相关概念,并且可以根据事件本身判断其真实性,梳理事件产生的情境及其相关信息、关联事件,随后推理已掌握的概念、事实得出结论。
二、高考作文命题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方向
在我国教育改革事业中,高考作文命题不断改变,从原有的鼓励学生抒发情感到强调“思辨”,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命题者会通过作文命题、有限的阅读材料、作文要求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学生的思辨能力、思维意识,使学生能够在严守道德、法律底线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回归理性,看重思辨”是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特点,是现阶段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作文材料的层次性、辩证性更加突出,高考作文的内容进入了多维发展时期。
比如在2022年全国高考卷中,作文题是让学生围绕“围棋”中的“本手”“妙手”“俗手”表达自身感悟。这类题目属于“多元立意类命题”,是考查学生思辨能力的经典命题,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分析该作文材料,多层次地阐述自身的观点。由此可见,学生在高考中,需要具有“质疑反思,理性判断\的思维能力。立足于高考作文命题,高考作文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写作时应具备的“联系性思维”“多向型思维”“辩证性思维”。基于此,可以总结如下:首先,学生需要避免片面地思考问题,而是应该关注事物、事件之间的联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学生要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多角度地组合已掌握的要素,多维度地解释某一现象,学会理性思考。再次,学生要树立辩证性思维,客观分析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性,反复衡量,敢于反思、质疑,思考辨析后选择最优解。
三、高考作文导向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并且随着高考作文变革,注重思辨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特征。因此,教师需要在高考作文导向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体来说,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1世纪人才核心素质教育应集中在“领域素养\“通用素养”上,其中领域素养是指各行业人才在工作过程中具备的专业能力,而通用素养则是指社会人才在个人成长、社会性发展、高阶思维认知等方面具备的素质能力。思辨能力则属于通用素养中高阶思维认知素养,包括但不限于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高中语文作为语言类学科,其本质是一种思维学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因此,只有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将课程标准中的教育观念落到实处,避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存在“形式化”“泛化”的问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同样属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范畴,是从文本阅读、语言表达、语言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念,有理有据地阐述论点,教会学生多思考、形成辩驳意识,并且在提出疑问的基础上理性解答,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
四、现阶段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对思辨性作文命题的概念较为陌生,大多数学生缺乏对“思辨能力\“思辨性写作\的直接感知。很多学生虽然能够清晰认识到写作中逻辑清晰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写作中仍存在立意不深、视角单一、论证片面的情况,少数学生在写作时存在语言混乱、作文结构不合理、论证不充分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思辨能力不足。另外,根据学生在写作中的练习情况可知,大多数学生会以自身观点、主观性判断为基础选择、应用论据,少数学生会考虑更具说服力的论据,但整体来说,学生在使用论据时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作文的说服力、思辨性严重不足。
在语文教学方面,教师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针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多集中在“写作技巧”“应试技巧”上,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意识相对薄弱。例如,讲评作文时,很多教师会侧重于分析作文材料,协助学生组织观点,针对材料论证、推理相关的点拨较少,思辨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部分教师会在语文阅读中对学生进行少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