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国传统史学
本章要点03传统史学的现代转型01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简史202中国传统史籍的主要体裁解析
3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简史历史文献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以记载以往有关社会和自然情况的信息工具。中国传统历史文献的编纂,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萌芽时期、成熟时期、繁荣时期和总结时期。
一、萌芽时期先秦时期是我国史学的萌芽时期。商朝的应用文字有甲骨文和铜器铭文(金文)。甲骨文中的“卜人”可能就是史官的一种。史官记载有丰富的史料。《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卜甲商王武丁时代商作册般青铜鼋
一、萌芽时期周代(包括春秋、战国)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开始有完整文献史料传下来的历史朝代。“记言”的有《尚书》和《逸周书》,“记事”的有《春秋》,晋代出土的《竹书纪年》,是编年记事史籍。令彝铭辞竹书纪年
一、萌芽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极大的时期。史官记载的名称也日益增多,如按王朝分别的《夏书》《商书》《周书》等名称出现,又如除“世”(如《世本》)、“谍”(如《谍记》)名称外,还出现了前面说及的“语”(如《周语》《齐语》《楚语》等,汇编为《国语》)、“志”(如《周志》《军志》等)的名称。对于编年纪事书,各国用了各自不同的名称,鲁叫“春秋”,晋叫“乘”,秦叫“记”,楚称“杌”,《墨子》称之为“百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除了《战国策》和诸子著作,还有《周礼》和《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逸周书》《甘石星经》《楚辞》等古籍。
二、成熟时期(一)编纂水平的提高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文献的成熟时期。不仅编纂水平有所提高,史学理论有所发展,史籍数量也有大幅度增长。体裁创新·出现纪传体:《史记》《汉书》等。详今略古·在《尚书》《左传》中便有所体现,在《史记》中反映得更为典型。融会古今典籍《史记》和《汉书》的内容丰富,与它博采众家史料有直接关系。综合古今学术·如《史记》,不仅写政治,而且写学术,开启了学术史的先河。
二、成熟时期(二)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理论是史家编纂历史文献的指导思想,因而,史学理论的高下直接影响着史籍编撰水平。与先秦相比,这一时期史学理论有显著的进步。例如,为什么要编纂历史文献?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正一代得失”。
二、成熟时期(三)历史文献的增多秦汉以后,文献持续增长。西汉以后史籍猛增,至隋代时已达874部,16558卷之多(《隋书·经籍志》)。这一时期,史家辈出,竞相著述。主要原因:·有前人的借鉴。·自由竞争的学风。·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纸的发明及广泛应用。
三、繁荣时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繁荣时期。(一)史籍数量的增长如前所述,隋代全国史籍总计不过部“凡史类二一四七部,四三一百九卷。”(《宋史·艺文志》)
三、繁荣时期(二)史籍规模的扩大·编年体:荀悦《汉纪》唯30卷;司马光《资治通鉴》凡294卷。·纪传体:司马迁《史记》130卷;《晋书》130卷;《宋史》496卷。·政书:杜佑《通典》200卷;郑樵《通志》200卷;马端临《文献通考》348卷。·类书:唐虞世南《北堂书钞》170卷;宋代李窻《太平御览》1000卷。王钦若、杨亿等编《册府元龟》1000卷。
三、繁荣时期(三)编纂水平的提高隋唐以来,史家从各方面将编纂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立新史体·出现了新史体:史评体、政书体、纪事本末体等。改进编年体·起居注实录:唐以前原始、粗糙,犹如流水账簿。唐代因出自令狐德、吴竞、刘知几、韩愈等名家之手,在编写过程中吸取了传统编年体、纪传体之长,文献质量大大提高。·传统编年体史籍东山再起:宋代编年体再度活跃于史坛,盛况空前。总结前人经验·唐刘知几写出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对古代以来史学成就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探讨和总结。
四、总结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史籍在前期繁荣兴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总结时期。(一)整理旧籍增王钟麒主编《二十五史补编》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辑吴琯《古今逸史》屠乔孙《十六国春秋》范钦《今本竹书纪年》《永乐大典》辑出佚书590种……考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改吴任臣《十国春秋》柯劭忞《新元史》邵远平《元史类编》魏源《元史新编》……
四、总结时期汇编类书和丛书,明、清以前已屡见不鲜,但就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内容之富、体例之精,则明清两代堪称其冠。(二)汇编类书和丛书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丛书俞鼎孙《儒学警悟》陈继儒《宝颜堂秘籍》张潮《昭代丛书》纪昀总纂《四库全书》……
四、总结时期用力较勤、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