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
文件大小:66.79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2
总字数:约8.79千字
文档摘要

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北魏孝文帝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是封建社会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也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和孕育统一的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和对外关系思想文化南北对峙,政权更迭频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政制奠定了基础。北方经济破坏与发展交替,南方经济开发初见成效;田庄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北民南迁,各民族交往、交融加强。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儒学地位受到冲击,玄学兴起,科技文化领先世界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永嘉之乱)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东晋),定都建康(衣冠南渡)

263年266年280年曹魏吞蜀司马氏代魏西晋统一316年西晋灭亡东晋(317年)五胡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新编中国史》

二、政治制度及国家治理(一)政治制度中央尚书台改为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地方州、郡、县三级制(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二)士族政治与九品中正制一、政治制度及国家治理材料一:魏晋士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是东汉士家大族势力发展的延续……东汉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不足以超越皇权。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从东晋时期的史实来看,士族在这一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材料二: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一蹶不振,隔断了中央与地方的从属关系,进而演变成天下大乱。持续的战乱造成地方势力坐大。世家大族操纵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大权。魏晋以降,门间士族有宾客、门生、部曲、佃客与奴婢,并占据广阔的山泽庄园,势力空前强大,且可凭恃九品中正制平流进取,巩固其政治地位。——任重《魏晋南北朝君权削弱的几个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魏晋门阀士族形成的背景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

(2024·湖南高考·3)表1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1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B.战乱异常频繁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D.官府组织移民时间户口数(万)人口数(万)东汉永和五年(140)64.98281.32西晋太康初年(280—289)14.2385.39南朝宋昇明三年(479)4.1933.48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结合所学分析魏晋选官制产生的背景。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基本流程③徒府复核,吏部将复核结果作为选官标准,中正评定的品级为乡品,其官品必须与之相适应②品评人物,以家世、品行及才能为品评标准,并最终为人物定品①设置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选官标准: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名师导学素养2探究3)

(2023·广东选择性考试)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

例题:魏晋以来,民间多以谷物、布帛易物。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钱,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得以流通于京师一带。孝明帝时,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据此可知,当时()A.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 B.租税制度影响金属货币流通C.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 D.分裂战乱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三)赋税制度/土地制度二、政治制度及国家治理1、租调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内容:政府将无主荒地分给小农耕作(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土地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意义: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但不能真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二、政治制度及国家治理(四)律令儒家化(选择性必修1·第8课)原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影响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