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ptx
文件大小:3.46 M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5.6千字
文档摘要

走进《经典常谈》

开启传统文化之门;

名著初印象

内容全解析

史、子、集之辉

阅读与启迪;

PART-01

名著初印象;

·01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他是中国现代

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其作品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常常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与感悟。他的

散文《荷塘月色》《背影》等更是脍炙人口,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滋养了一代代读者。

●02

在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是杰出的散文家,对白话文运动有重大贡献。他还是清华教授,文学批评研究

者,更是中学大学教育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在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创作于抗日战争的动荡岁月,1938年秋在成都市一座古庙中开始动笔,直至1942年初

完稿,1942年8月由国民图书出版社首次出版,实际见书时间是1943年5月。当时朱自

清任教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因

战火南迁合并而成,师生们虽处于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却始终坚持学术自由,追寻科

学真理。

创作背景特殊,一方面是时局的动荡不安,另一方面是他个人生活拮据,资料的搜集

和讨论都极为困难。但朱自清对文化传承的坚守和对教育普及的热衷,促使他完成了

这部意义深远的作品,也成为文人抗争文化入侵的重要象征。从思想传承来看,它传

承了胡适先生1923年在北大《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阐述的“整理国故”的理

念,提倡以科学的精神保存国粹,系统地研究国学。;

《经典常谈》是一部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结构严

谨的著作,是朱自清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

典的梳理和讲解,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

学经典的启蒙读物。自出版后八十年畅销不衰,

在传播传统文化、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重

要的教育价值。;

PART-02

内容全解析;

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是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如“日”“月”;指事是在象形

字基础上添加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如“上”“下”。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

“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

“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说文解字》对后世研究汉字的发展演变、古代文化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能从

文字中窥探古代社会的风貌。;

《周易》:哲学之魂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

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

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周易》被誉为“群经之

首,大道之源”,其哲理深远,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它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以及卦辞、爻辞来阐释宇宙、人生的变化

规律,如乾卦代表天,展现出刚健、进取的精神;坤卦代表地,体现出柔顺、

包容的品质。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军事、医学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引导着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经部之光

《尚书》:历史之声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它被尊为

“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记录了古代的历史事件与文化,对于研究中国早

期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

文章分类大概为四:号令,包括“誓”或“诰”,其中军事方面为“誓”,

君告臣为“诰”;还有“命”,是臣告君;以及“谟”,是君臣相商的谋略。

通过《尚书》,我们能穿越时空,了解古代帝王的治国理念、政治决策,感

受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脉络。;

《诗经》:诗歌之源

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

责难等等。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了

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的民歌,反映了民间的生活百态、风土人情;雅是

宫廷乐歌,体现了贵族的生活和思想;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和祭祀

的庄重。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是直接陈述事物,比是比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

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诗经》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帮助后人理解

古代社会的情感与道德观念,让我们领略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三礼:礼教根基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

《礼古经》已亡失,《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