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古代酒具的功能与审美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茶是人们的开门七件事之一,而另一种饮料
mdash;mdash;酒,却被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色彩。婚丧嫁娶、节庆欢聚,
酒是宴席上的必需品。然而除此之外,酒也是中国文人的精神伴侣。
大唐天宝五年(746),杜甫写下了著名的《饮中八仙歌》,写的不是传
说中的八仙,而是八个善饮的诗人。诗里的李白是这样的:李白一斗
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三分
负气,三分狂狷,三分恃才,写尽了李白的那份痴mdash;mdash;重情
义而轻功名,既无奈,又甘愿。李白兼具诗仙与酒仙双重身份,正如
他在诗中写的那样: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今风流名
士,在酒面前都有个相同的身份mdash;mdash;饮者。所以,清朝人喜
欢在瓷器上画饮中八仙。如图1常熟博物馆藏饮中八仙碗,就是以这
样的方式致敬饮者们。
古往今来的饮者们诗酒相生,醉乐无极,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轶事、
诗文与画作。然而,最能引发现代人产生怀古之情的,莫过于酒具了。
饮不厌精、器不厌细,古人的宴集,也是人与风景与物之间交相
辉映的视觉盛宴。物尽其妙,是雅集与宴会上的审美标准。金庸在《笑
傲江湖》中借书中人物祖千秋之口,阐述了酒与酒具之间的关系:饮
酒须得讲究酒具,喝什么酒,便用什么酒杯。喝汾酒当用玉杯??这一
1
坛关外白酒??最好是用犀角杯盛之而饮,须知玉杯增酒之色,犀角杯
增酒之香,至于饮葡萄酒嘛,当然要用夜光杯了??饮这绍兴状元红须
用古瓷杯,最好是北宋瓷杯??饮这坛梨花酒呢?那该当用翡翠杯。酒
以舌品味,器以目观赏。美酒与酒具彼此衬托,才是真正的酒文化的
美学内涵。
中国历代酒具除了讲究与酒本身的搭配,还与饮酒风俗、审美风
尚、工艺发展相关。新石器时代至魏晋以前,中国酒具的材质以陶器、
青铜器、漆器为主。魏晋至隋唐时期,瓷质酒具日渐发达,有壶、尊、
注子、温碗及各式酒杯等,玉酒器逐步繁荣,主要有耳杯、盏等。此
外,金银酒具渐趋繁荣,器型主要有壶、盏、杯等,漆酒具逐渐退出
历史舞台。宋元至明清时期,瓷质酒具普及,其中以梅瓶、玉壶春瓶、
葫芦瓶、执壶、温碗、高足杯、鸡缸杯、压手杯等尤为经典。
大体而言,体型硕大的酒具所储存的酒温和,小巧的则比较浓烈,
古代的酒酿造时间短,度数一般很低,故饮酒器形制较大。
青铜时代的酒具是祭祀仪式中的主角,酒具庄重典雅、奢华大气。
爵、角、斝、盉、罍、卣、壶、斛、觯、尊、彝、勺、觥?.商代的酒
具样式已十分丰富完备,这些酒具的造型对后世产生了垂范式的影响,
后世礼仪使用的酒具大都保留了商代特征。但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
酒具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安徽省博物馆藏1963年安徽省
2
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1087)吴正臣夫妇墓出土注壶、注碗一套,为宋
代酒具的代表。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
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需用注碗一副,盘
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说明北宋时
曾普遍流行使用注壶、注碗。用法为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
中热水温之。
元代蒙古族的饮食习惯素以豪放著称,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许多元
青花,大盘、大碗颇多,展示了蒙古族的饮食风采。有史料可寻的是
当时蒙古贵族流行以一种大碗做酒具,并称之为满忽儿,其体量比桶
还大(图4)。用如此大碗喝酒,体现的是酒的不浓烈。直到元代中后
期,蒸馏酒技术传入中国,经过发酵、蒸馏后制成的酒,酒精纯度高
达30%以上。随着酿酒技术的进步,酒的度数也越来越高,酒具也越
发而精巧起来。《明本大字应用碎金》下卷记载明初酒器有23种:尊、
榼、欙、罍子、果合、泛供、劝杯、劝盏、劝盘、台盏、散盏、注子、
偏提、盂、杓、酒经、急须、酒罂、马盂、屈卮、觥、觞、太白。其
中瓷质酒具有酒经、注子、劝盏、劝盘、台盏等。明初酒具种类之多,
令人目不暇接。
在明永乐、宣德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苏麻离青与回青料的进
口使景德镇青花烧造技术炉火纯青,大量瓷器出口到欧亚各国,景德
3
镇因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瓷器产地。200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永乐地
层出土了青花五龙纹玉壶春瓶、青花海水龙纹爵、歇爵山盘、釉里红
龙纹高足碗等诸多酒具,说明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