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探究吉林省满族刺绣的文化艺术特征.pdf
文件大小:253.33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3.42千字
文档摘要

探究吉林省满族刺绣的文化艺术特征

吉林省满族刺绣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时建州女真时代,

妇女只能织造麻布,至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天命八年(1623年)才开始

派人学习织造蟒缎褂子。《李朝实录》记载当年努尔哈赤及诸将就穿

有刺绣的lsquo;五彩龙纹rsquo;衣服。其品类丰富,题材多样,又具

有萨满教的内涵与观念,是长白山脚下满族先民审美意识与智慧的结

晶。内容上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有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

望。因其做工精巧、载体丰富、针法多样、构思精巧,具有较高的艺

术审美价值。

一、满族刺绣载体

满族刺绣载体多样,枕头顶、幔帐套、钱搭、荷包、旗袍、马褂、

绣鞋等均可成为满族刺绣的载体,但最具有民间艺术代表性的是枕头

顶绣和幔帐套绣。

(一)枕头顶绣

枕头是居民生活中离不开的生活用品之一,在满族先民的生活中,

枕头的制作形制多为方枕,材质由早期的圆木逐渐演变成柔软的棉布。

虽个别高矮、宽窄不同,但总的来讲以方形枕居多。这六个面的方

枕两端各为一个方形的面,这两个面不接触皮肤,平时放置于满族民

居中的炕柜之上,在室内明显可见,满族妇女对枕头最外侧的这两

1

个面进行装饰。装饰的手段多是以折线塑造外轮廓,以彩线填充的

刺绣作品,因而,人们便称呼枕头两端的绣品为枕头顶绣。

枕头顶绣在满族妇女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满族女孩子

从小便要在姐妹长辈的熏染下学习刺绣工艺,出阁前要准备好自己

的嫁妆mdash;mdash;mdash;刺绣作品。出嫁当日要将枕头顶等绣品

绷到一块大布上,由人抬至婆家。一路上亲友乡邻观赏绣品,并以

此评价新娘子是否勤劳灵巧。新婚次日,要将自己最中意的一对枕

头顶绣绣至自己及丈夫的枕头上,随后在嫂子姊妹的带领下,拿着其

他的枕头顶绣去认大小,将自己亲手绣的枕头顶绣品作为见面礼送给

家里的长辈亲友。因此,枕头顶绣的内容、纹样及装饰手法虽然多样,

但普遍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的主题寓意。

(二)幔帐套绣

以往,受生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东北的满族民居常见的格

局是一室一厅的套间。外屋做饭,内间平面呈方形,东西为两铺大

炕,一铺住着公婆,一铺住着儿子儿媳,生活极不方便。为了保障隐

私,夜间便在每铺炕的上方悬挂幔帐,幔帐的作用相当于今日的窗帘,

白天则将幔帐收起放于幔帐套中。幔帐套平日悬挂于炕上方的木杆

上。满族巧妇们便开始在幔帐套外纳花绣朵用以装饰,幔帐套也从家

庭生活中的日用品摇身一变成了美丽漂亮的装饰品。

2

幔帐套绣多为长方形,大小约为40times;30厘米,绣品纹饰置

于中央,主题纹饰多样,寓意喜庆吉祥。

二、吉林省满族刺绣的装饰纹样

从描绘的内容看,吉林省满族刺绣装饰纹样丰富,有动物纹、

人物纹、花卉纹,还有少量楼阁山水、生活陈设等纹样。从表现手法

看,有写实性再现,也有抽象概括和几何化的变形手法。从立意构

思看,有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展现,还有一

部分体现了东北满族萨满文化的民俗崇拜与观念。

(一)人物纹

吉林省满族刺绣中人物纹多为当时流行于田间地头、百姓传唱度

较高的戏剧人物,如双锁山中的刘金定、郭爱打金枝等等。人物形象

生动写实,角色特征鲜明突出,多数人物经过高度概括凝练,以服装、

文字等突出人物身份、情节。反映了长白山地区满族先民对生活的

热爱,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文化风俗、民俗传统

等,是对生活的侧面描写。人物的服装服饰特点及伴随人物出现的建

筑、生活场景也都具有相应的史料参考价值。

(二)动物纹

动物纹也是满族刺绣的常见题材,如鹿、虎、牛、鸟等,刺绣中

的动物纹也多和满族先民信仰有关。满族先民笃信萨满教,萨满教是

3

原始地方宗教之一,泛神论是其显著特征。如满族萨满的信仰,也尊

鹿为神。在黑龙江宁安吴姓的萨满祭祀中,有专门祭lsquo;抓罗妈妈

rsquo;的仪式。lsquo;抓罗妈妈rsquo;就是鹿奶奶,是一位保护人与鹿

平安的母性大神鹿成为满族崇拜的图腾。

除此之外,满族先民还赋予了许多动物纹以吉祥、美好的祝愿。

如蝴蝶的蝶字与耄耋老人的耋字同音,因而有了长寿、健康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