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历程
任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自身特定的语言环境,时代的发展、
经济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变化决定了艺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面貌。工笔
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一门独立的画科,自诞生起,一直占有相
当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工笔花鸟画产生了
不同的风格面貌,延续着中国人民的审美理想,并在观察客观形象的
基础上,形成了章法严谨,色彩艳丽的创作传统。然而,当今社会经
济的高速发展,各种美术思潮纷呈,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古
老文明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使得绘画在不断的转化与衍生中出现了新
的形态。新的工具、新的材料、新的观念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引入和相
互借鉴,使得工笔花鸟画呈现出一种艺术特征、形式语言、美学风格
多元化的格局。如何面对传统、西方、现代等多种艺术观念对工笔花
鸟画的影响,是当代花鸟画家致力研究的课题。中国工笔花鸟画自五
代独立分科以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延续着中国人的审美需求,
并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生活,揭示自然中的美。在人类活动的发
展过程中,工笔花鸟画艺术的功效也逐渐由以自然怡情上升到借景抒
情的高度。然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
们更需要一种寄托情思的艺术语言。在此背景下,新一代工笔花鸟画
应运而生,其能够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慰藉,调节人们紧张的生活与工
1
作状态。加之当今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各种艺术思想的活跃,工笔
花鸟画得以繁荣并持续发展。
一、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概述
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史较长。早在史前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开
始尝试用绘画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在石头、骨头、玉器以及在
陶器上进行绘画的尝试。史前遗迹上留存的各种花、鸟、虫、鱼等形
象可以说是最早的花鸟绘画艺术。夏商周、秦汉、魏晋时期,在玉器、
铜器、陶器、木器、丝织物等物品上也出现大量的花鸟装饰,就是那
个时代所特有的审美象征。魏晋以后花鸟画逐渐从人物背景中脱离出
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它与人物画、山水画构成中国传统绘画体
系。之后,花鸟画开启了自己的繁荣时期,在进入五代后,以黄荃、
徐熙两种风格为代表的花鸟画家,将花鸟画分为两大格局,即黄家富
贵,徐熙野逸。其中,黄荃勾勒填彩的富贵画风对后世工笔画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自此,花鸟画在黄荃和徐熙的基础上一步步走向成熟。
在酷爱绘画的宋代皇帝赵佶的倡导下,写生严谨、精察物体的花鸟画
被推向了一个高峰。因此,工笔花鸟画在宋代形成了用笔精细,设色
雍容、典雅、俊秀、精致,神态造型安闲的古典画风。遗憾的是,宋
代以后的工笔花鸟画在技法上开始走向程序化,并由于过分强调形似,
导致创作形象片面追求工、细、真,而忽视了对意的追求,工笔花鸟
2
画逐渐走向衰落。
宋末元初,文人画兴起。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曹玉林对当时的文
人画发展的原因这样阐述道:一方面源于重道轻器的思想观念。工笔
花鸟画造型严谨,对技术要求严苛,部分文人画家无法达到;一方面源
于推崇逸品,鄙视能品的审美取向,把精工刻画的画法认为是lsquo;
匠气rsquo;。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也表示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
邻。因此,工笔花鸟画开始处于被贬低、排斥的地位,未得到充分的
发展。虽然后来有绘画名家林良、王渊、吕纪、徐渭、陈洪绶、恽格
等人致力寻找突破。但是大多数的工笔画家仍一味遵循传统的绘画手
法,并迷醉于形象上精细不苟的工整刻画,他们认为工笔画胜在形象
具体、细致、真实,忽视了对绘画作品的情感表现,使大部分绘画作
品缺乏生活情趣和生命力。
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写实主义大规模进入中国,
使得文人画所追求的不尚肖物,不求形式的观点受到了冲击,而注重
造型的工笔花鸟画重新受到重视。例如晚清思想家、文学家康有为《万
木草堂论画》中指出:专贵士气为写正宗,岂不谬哉?今特矫正之:以
形神为主不取写意,以着色画界为正,而笔墨粗简着为别派;士气固可
贵,而院体为正法。而与此同时,革命家陈独秀也指出:画家也必须
用写实主义,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
3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工笔画花鸟画得以开始新的发展。以花鸟画家
陈之佛为代表的一批人,吸收了日本图案的色彩和造型优点,开拓了
新风貌,为当时的工笔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传统的工笔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