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教育部出国留学)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b卷).docx
文件大小:79.62 KB
总页数:63 页
更新时间:2025-06-02
总字数:约4.33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年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教育部出国留学)模拟试卷

第一部分单选题(80题)

1、()指的是绩效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及结果与需要评价的真实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程度。

A.信度

B.效度

C.高度

D.幅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绩效评价相关概念的理解。绩效评价的信度主要是指绩效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即不同评价者对同一对象进行评价时结果的相近程度,或者同一评价者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对象进行评价时结果的稳定性,它不涉及评价信息及结果与真正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所以不是正确答案。效度是指绩效评价所获信息及结果与需要评价的真正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评价指标能够准确地反映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那么这个评价的效度就高;反之,如果评价指标不能真实地体现员工的工作绩效,那么这个评价的效度就低。所以该题应选效度。高度通常是一个表示垂直距离或程度的物理概念,与绩效评价中信息和结果与实际工作绩效的相关程度无关,不是正确答案。幅度一般用于描述范围、变动程度等,在绩效评价中,幅度与评价信息和结果与实际工作绩效的相关程度没有直接联系,不是正确答案。综上,答案是效度。

2、“通知”和“通报”两个文种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有“通”字,“通”表示传达,“知”和“报”都有让人知道的意思。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A.通知是上行文,而通报是下行文

B.通知是知照性公文,通报是陈述性公文

C.二者保密程度不一样

D.二者的告知范围的大小不同,通报的范围更广

【答案】:B

【解析】通知和通报都属于下行文,用于上级对下级传达信息,因此“通知是上行文,而通报是下行文”表述错误。通知是知照性公文,其目的是告知相关事项,让受文对象知晓并执行;通报是陈述性公文,主要是对典型事例、情况等进行叙述和分析,以起到表彰、批评、教育或交流情况的作用,所以“通知是知照性公文,通报是陈述性公文”能够体现二者主要区别。题干中未涉及保密程度相关内容,且保密程度并非通知和通报的主要区别。通知和通报的告知范围大小并非固定,不能简单说通报的范围更广,“二者的告知范围的大小不同,通报的范围更广”表述不准确。综上,答案选通知是知照性公文,通报是陈述性公文这一描述。

3、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是()

A.自然经济体制

B.产品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自然经济体制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不符合我国当前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现状。产品经济体制是马克思设想的在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的未来社会的交换方式,它不同于商品经济,现阶段我国并非这种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依靠政府计划来配置资源,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曾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已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资源的流动与配置。所以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

4、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据此,对于法律未作规定但明显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应当:()

A.不定罪

B.依照习惯定罪

C.参照以往的判例定罪

D.由法官自主决定

【答案】:A

【解析】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也就是说,对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能认定为犯罪并给予刑事处罚。对于法律没有规定,但明显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不能随意定罪。依照习惯定罪可能导致定罪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因为习惯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其内涵和适用范围也不明确,难以保证法律的统一和公正适用。参照以往的判例定罪也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判例本身并非法律渊源,且不同案件情况存在差异,单纯参照判例可能会忽视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由法官自主决定定罪更是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这会使法官的主观判断取代法律规定,破坏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所以,对于法律没有规定的行为,即便该行为明显侵犯公共利益,也应当不定罪。

5、()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下降且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的经济现象。

A.通货紧缩

B.通货膨胀

C.供不应求

D.供过于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不同经济现象概念的理解。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是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需要对各个选项所代表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这是通货紧缩的典型表现。当发生通货紧缩时,货币供应量相对不足,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降低,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少,导致物价下跌。而通货膨胀是指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与题目中物价水平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