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提升透视钢铁产业全球化》(导学案)-2024-2025学年商务星球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课前预习
知识初探
自主阅读教材第九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素养提升透视钢铁产业全球化》这一课时内容,标记出重要概念、产业全球化流程和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比如,钢铁产业全球化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采购全球化、生产布局全球化、产品销售全球化等关键概念。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信息,如中国、日本、美国、欧盟等在钢铁产量、技术水平、产业规模等方面的情况。同时,收集一些钢铁产业跨国企业的案例,像安赛乐米塔尔集团,思考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基地分布、原材料来源以及产品销售市场等情况。
问题思考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钢铁制品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例如,汽车的车身、桥梁的钢材等,思考这些钢铁制品的生产可能涉及哪些国家的协作。
结合之前所学的经济全球化知识,思考钢铁产业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比如,积极影响可能包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交流等;挑战可能有贸易摩擦、环境污染转移等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
通过分析钢铁产业全球化过程中对资源的跨国利用以及对不同地区环境的影响,深刻理解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球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
认识到在钢铁产业发展中,需要各国秉持人地协调的理念,加强在资源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以实现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综合思维
从地理、经济、政治、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视角,全面、系统地分析钢铁产业全球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例如,在探讨钢铁产业布局的全球变化时,不仅要考虑到地理因素中的资源分布(如铁矿石产地)、交通条件(便于原材料和产品运输),还要从经济角度分析不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从政治角度考虑各国的贸易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以及从技术角度分析钢铁生产技术的跨国传播与创新等,培养全面、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
通过对不同区域在钢铁产业全球化中所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的学习,深入了解世界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如拥有丰富铁矿石资源的区域)、人文社会状况(如劳动力素质、工业基础等)及其在钢铁产业国际合作中的独特优势与实际需求。
能够从区域差异和联系的角度,理解全球钢铁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提升对区域特征和区域间相互关系的认知水平。
地理实践力
积极参与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本地钢铁企业(若有)或与钢铁产业相关的物流企业等地理实践活动,了解本地在钢铁产业全球化中的实际参与情况和所发挥的作用。
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调查本地钢铁企业的原材料来源和产品销售方向,分析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知识框架
钢铁产业全球化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为钢铁产业全球化提供了宏观经济环境。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和销售,推动了钢铁产业的全球化进程。
资源分布不均衡:铁矿石、煤炭等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在全球分布极为不均。例如,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拥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而一些钢铁生产大国如中国、日本等国内资源相对匮乏,这促使钢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从而推动了钢铁产业原材料采购的全球化。
钢铁产业全球化的表现
1.原材料采购全球化
全球资源依赖:钢铁企业为了获取优质、低价的原材料,从世界各地采购铁矿石、煤炭等。如中国的许多钢铁企业从澳大利亚、巴西进口大量铁矿石,因为这些地区的铁矿石品位高、储量大。
运输网络构建:为了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各国建立了庞大的海运、铁路等运输网络。例如,澳大利亚的铁矿石通过大型货轮运往亚洲、欧洲等地的钢铁生产国,一些钢铁企业还投资建设专用的运输通道和港口设施,以降低运输成本。
2.生产布局全球化
跨国企业投资建厂:一些大型钢铁跨国企业在全球不同地区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如安赛乐米塔尔集团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多个地区都有钢铁厂,这样可以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市场等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产业转移现象: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标准提高等因素影响,钢铁产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例如,部分欧美钢铁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东南亚、印度等劳动力成本较低、市场潜力较大的地区,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3.产品销售全球化
国际市场开拓: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面向全球市场销售。像日本的钢铁产品以高质量著称,在汽车、机械制造等高端领域的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出口到美国、欧洲、中国等众多国家和地区。
贸易政策影响:各国的贸易政策对钢铁产品的销售有着重要影响。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