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红楼梦》中体现出的诗学观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pptx
文件大小:10.23 M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1.12千字
文档摘要

《红楼梦》中蕴含的诗学观

;主讲人:

王祖远--诗是内心的映照

王舜--读诗典范选择的原因及背后反映的诗学观念

潘帅宏--格律让步内容,内容不落俗套

李一冉--好诗立意深远,措辞不必穿凿;1、诗歌主体功能:寄兴写情

主讲:王祖远;观点1、诗歌主体功能:寄兴写情;补充1:《毛诗序》;补充2;三十七回结社李纨说:“方才我来时,看见他们抬两盆白海棠来,倒是好花。你们何不就咏起它来?”

迎春道:“都还未赏,先倒作诗。”

宝钗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

想象寄兴写情

六十四回黛玉一面让宝钗坐,一面笑道:“我曾见过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诗几首,以寄感慨。;情以物兴有感而发;2、创作方法上:师古;为何给出这样的建议?

;;入门须正,立志需高;潘帅宏:内容不落俗套;葛祥宇补充:创新;;3、以意为主,追求新奇,反对为声韵格律所拘;李一冉:写诗规定韵不必要;李一冉:好诗立意深远,不必穿凿;3、以意为主,追求新奇,反对为声韵格律所拘;4、诗歌意境上:反对浅俗,推崇深长的意味,鲜明生动的意境。;所谓“物境”,是王昌龄在接受传统的“心物感应说”的基础上,在总结了此前山水诗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之“境”。其形成机制是:创作主体以客观外界事物作为审美对象,并在主观意识中对其进行取舍,然后启动思维,将自己放入所取定之“境”中,使此“境”了然于胸,再书之于纸而成。据王昌龄论,山水诗中,“物境”易造;“物境”之特点,是形似。即“物境”中,虽有主体意识参与境象之取舍,但所注重者仍是对客观事物的特点忠实地加以描绘。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均是其例。王昌龄之“物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对前代诗论的借鉴与发展。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言: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5、诗歌风格上:反对刻意雕琢,推崇自然天成;七十六回湘云灵感大爆发作出:寒塘渡鹤影。

黛玉又叫好,又跺足:“了不得了,这鹤真是助了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呢?‘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潭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

黛玉对出:冷月葬诗魂。

“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做。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弄的堆砌牵强。”

;;6其他;总结:《红楼梦》中蕴含的诗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