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语言精练、准确、生动,能够在有限的语句之内寄寓丰富的思想感情,属于古代文赋中的精品,具有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每一首都经过精挑细选,极具代表性,是开展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良好素材。古诗词的语法、语义、时代背景等元素,都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现状
在新教学理念背景下,一线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方法。但是,由于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过大,学生的阅历较少,学生很难感受其内涵。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比较陈旧和保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们大多还是以解析为主,用背诵、默写的方式来进行巩固。这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认为古诗词的学习就是一个枯燥的背诵和解读的过程,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也会间接使学生失去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总之,这种不良的教学模式阻碍着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争取打破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先进的古诗词教学经验,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精髓,让他们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古诗词承载着作者写作时的真情实感,同时也蕴藏着作者对其时以及未来的深刻感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很难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诗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小学生可以通过古诗词学习,进一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古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不管是写物、写景还是写人,大多都蕴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和反复诵读中,可以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诗人抒发的人物精神以及爱国热情,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古诗词和现代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它能够用言简意赅的词句来描述意味深长的意象,表达真挚且丰富的情感,正因如此,古诗词才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理解,揣摩古诗词当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想象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领悟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在反复练习当中学生不知不觉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在正确的指导下,学生还可以充分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
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是独一无二的。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运用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深入体会古诗词意境,在诵读和思考当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这种体会和理解的过程就是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较好方式。
(四)增强小学生的审美素养
古诗词充满语言美和意境美,学生可以通过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美,获得比较丰富的审美感受,从而初步培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审美创造力。
三、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
(一)构建相关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构建相关情境非常重要,它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让学生全方位深刻体味古诗词的含义,不断提高对古诗词的认知,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领悟古诗词当中深藏的意蕴,感受到其中的美妙,才能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打动学生。同时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接受能力设计相应的情境,从而丰富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体验。
比如在古诗《枫桥夜泊》教学中,在带领学生理解诗题后,我简单介绍了诗人张继的生平,随后又为学生创设了张继当时的生活情境:张继满腹才华,但是在科举考试中却名落孙山,看着友人们一个个都考上了,他好不惆怅!于是,他就外出游玩散心,来到了枫桥这个地方。在枫桥,他看到了很多景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中就蕴藏着一些。那诗人张继在枫桥停泊的夜晚都看到了哪些景象呢?看到这些景象,作者的心情又如何呢?学生们将“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等关键词一一圈画出来,结合情境以及诗人张继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了诗中,和作者同悲同愁。
(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适时加以渲染,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拓宽他们的思维方式,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山居秋暝》的教学活动中,在充分解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以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后,我出示了雨后的青山、月光照射松林、泉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