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标准项目建议书
建议项目名称
(中文)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石墨及石墨制品
建议项目名称
(英文)
Greenhousegases—Quantitativemethodsandrequirementsforcarbonfootprintofproducts—Graphiteandgraphiteproducts
制定或修订
■制定
□修订
被修订标准号
/
采用程度
□IDT
□MOD
□NEQ
采标号
/
国际标准名称
(中文)
/
国际标准名称
(英文)
/
ICS分类号
91.100.10
中国标准分类号
Q30
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
计划起止时间
2024.11-2025.11
目的、意义或必要性
指出该标准项目涉及的方面,期望解决的问题;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清洁能源与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提交联合国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于2023年11月22日对外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国家层面将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产品碳足迹评价是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对于一个产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汇总,以二氧化碳当量这种形式来表述。可以帮助个人和组织评估其对温室气体环境因素的影响,为环境报告提供有效信息。对于企业而言,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可根据确定的产品碳足迹来减少企业碳排放行为,并由此采取可行的措施来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提高声誉并强化品牌,改善内部运营,节能减排,获得竞争优势。此外,产品碳足迹评价也是引导消费者环保行为的有效标识,引导消费决策。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不断加快,产品碳足迹评价规范势必为成为引领绿色消费的利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非金属矿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业基础。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发现矿产173种,其中非金属矿产95种,占55%。石墨矿、萤石矿等被列为战略性矿产。石墨可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大类,天然石墨来自石墨矿藏,天然石墨还可分成鳞片石墨、土状石墨及块状石墨。人造石墨制品一般用易石墨化的石油焦、沥青焦为原料,经过配料、混捏、成型、焙烧、石墨化(高温热处理)和机械加工等一系列工序而制成,人造石墨的种类包括单晶石墨、多晶石墨、热解石墨、高定向热解石墨、聚酰亚胺合成的石墨、石墨纤维等,多数人造石墨制品属于多晶石墨一类。
以球化石墨举例,我国已经是球化石墨的最主要生产国,全国球化石墨产能合计约30万吨,我国球化石墨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80%,主要集中在黑龙江萝北、山东青岛、河南洛阳等地区。此外,随着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将持续带动球化石墨需求及销量增长。根据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77.9万吨,同比增长86.4%;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90.5万吨,同比增长68.2%;中国企业负极材料出货量全球占比由2020年的77.7%提高到2021年的86.1%。随着石墨行业的高速发展,产量的急剧提升,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并随着我国环保政策的加强,行业正面临着资源、节能和安全等政策的压力。因此,石墨行业企业需秉持绿色、低碳、环保和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的理念有效贯彻社会义务。产品碳足迹评价以LCA方法为基础可以综合分析石墨及石墨制品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温室气体相关环境负荷现状,制定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可以规范石墨及石墨制品产品的碳足迹评价统一的基本规则和要求,为支撑行业碳达峰、碳中和、产品生态设计、绿色选材以及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绿色工厂等相关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方法。
综上所述,制定《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及要求石墨及石墨制品》标准非常必要,对推动石墨行业的绿色发展、加快绿色产品的研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范围和主要
技术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石墨及石墨制品产品碳足迹评价统一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包括产品碳足迹评价的系统边界、功能单位、数据收集方法、质量要求以及碳足迹计算。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石墨及石墨制品产品。
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本标准明确了石墨及石墨制品产品的碳足迹评价方法,规定了计算石墨及石墨制品产品碳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