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鱼胶追溯通则标准编制说明
一、标准编制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关于《企业碳信息合规披露与评价指引》等14项团体标准立项的通知(中认协技〔2023〕81号),列举立项团标2023TB040《进口鱼胶溯源通则》,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为项目承担单位。
(二)粤港澳三地共同参与标准起草的单位及分工等
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东官栈营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方家铺子(莆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东阿阿胶保健品有限公司、北京京东健康有限公司、汕头市鱼胶海味协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州国际医药展贸中心有限公司、广东三海实业有限公司、汕头市鸿瑞商贸有限公司、葛兰瑞克(厦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泰升药业有限公司、福建品鉴食品股份公司、福建省觅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海味干果行业商会、广东双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星水手有限公司(香港)、德生参茸药行(澳门)、信发咸鱼海味行(澳门)、福玖贸易有限公司(澳门)。
任务分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承担标准制定的主要工作,负责标准制定进度的推进,组建起草组,召开讨论会议,搜集资料、研究框架并撰写标准初稿,搜集处理各方意见等。其他起草单位负责标准文稿修改与审核工作。
二、标准立项的必要性
(一)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行业发展现状、痛点。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式滋补饮食文化最为浓厚的地区,是鱼胶等传统滋补品最主要的消费地。鱼胶素有“海洋人参”的美誉,富含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糖胺聚糖等天然活性物质,具有补血止血、美容、抗衰老等诸多功效。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国民对传统滋补品鱼胶的营养、保健效用认识不断深化,鱼胶产品消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鱼胶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我国鱼胶干制品的市场规模约260亿元,预计至2026年将达600亿元,相关延伸产业规模将达2000亿元。
市场上的鱼胶主要来自国外。然而,鱼胶产地广泛、分散,遍布世界各大洲各大洋,且品种繁多,来源鱼种复杂,品种的辨别主要依据传统经验方法,消费者辨认困难。鱼胶的名称由民间习惯性命名而来,缺乏统一标准,名称混乱,同一种鱼胶常有多个俗称,加之通过不同的制作手法,鱼胶可制成不同的造型,更加剧了辨别的难度和复杂性。由于不同品种鱼胶的外形相似难辨,价格差异显著,有些商家为了谋取利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新代旧等行业乱象频发。例如年份造假(用新胶冒充老胶)、产地造假,杂胶拼接靓胶,用廉价鱼胶替代或仿冒珍稀鱼胶,还有非法增重、化学处理漂白、除异味、染色等,造成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这些制假售假行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阻碍鱼胶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由于可通过合法合规渠道进口的鱼胶种类较少,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与正规进口途径供应量不足的矛盾凸显,引发了违法走私活动频发的问题。据查,我国几乎每年都有鱼胶走私事件的发生,案值巨大,其中还涉及濒危物种的非法走私。未经正规检验和检疫的鱼胶,可能带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还可能存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质量和安全性无法保障。违法走私行为不仅对国内鱼胶正常市场秩序造成冲击,严重影响合法商家的正常经营,使行业的形象和信誉受损,更导致国家税收的流失,损害国家利益。随着消费需求向高品质、绿色、健康、多元化转变,传统鱼胶行业亟需破除上述痛点问题,实现现代化转型升级。
为保障进口鱼胶产品的质量安全及来源真实,有效遏制制假售假、违法走私的行业乱象,加快推动鱼胶行业合规化进程,亟需尽快建立起符合进口鱼胶供应链特点的追溯体系。通过全程追溯保证鱼胶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安全,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既能有效杜绝走私产品在市场中的流通,又能协助政府进行有力监管,保障产品真实性与质量安全。但是,进口鱼胶追溯流程环节多、信息复杂、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其有效性和可信度需要建立在全面、系统和一致的规范基础上,因此亟需制定《进口鱼胶追溯通则》标准。
(二)本标准拟解决该行业在湾区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鱼胶蕴含着深厚的中式滋补健康饮食文化,是粤港澳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食材,在粤港澳三地有着良好的产业发展势头。然而,鱼胶相关标准严重缺失,行业乱象丛生,鱼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较高,不利于鱼胶产品在粤港澳三地市场上实现流通衔接、质量监管与标准统一。本标准通过规范进口鱼胶追溯体系建设和实施要素,确保进口鱼胶供应链全过程关键信息得到有效追溯,使进口鱼胶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通关、流通全生命周期透明化;确保产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法规要求,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为消费者提供真实信息,保障产品的真实性,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还能协助政府进行监管,有效避免走私产品在市场中的流通。
进口鱼胶追溯体系的建立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