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计划.docx
文件大小:15.14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3.15千字
文档摘要

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计划

一、计划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经济压力,同时也渴望通过实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勤工俭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锻炼沟通能力与专业技能,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责任感。为规范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充分发挥勤工俭学育人功能,特制定本工作计划,旨在为学生提供安全、合适的勤工俭学岗位,保障勤工俭学工作有序开展。

二、工作目标

1.岗位提供目标:在本学期内,开发不少于200个勤工俭学岗位,涵盖校内行政助理、教学辅助、校园服务,以及校外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兼职等多种类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专业特长。

2.学生参与目标:确保至少3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参与勤工俭学活动,同时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力争全校参与勤工俭学的学生总数达到500人以上。

3.管理与服务目标:建立完善的勤工俭学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实现岗位申请、面试、录用、考核等流程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保障学生合法权益,提高学生对勤工俭学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4.育人目标:通过勤工俭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岗位开发与管理

(一)校内岗位开发

1.行政助理岗位:与学校各行政部门沟通协调,根据部门工作需求,开发办公室文档整理、会议安排、信息录入等行政助理岗位。定期与行政部门负责人交流,了解岗位工作内容变化和人员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岗位设置。

2.教学辅助岗位:联合各学院,针对教师教学需求,设立实验课辅助、作业批改、课程资料整理等教学辅助岗位。协助学院建立岗位工作规范和要求,确保教学辅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校园服务岗位:与后勤管理部门合作,开发校园保洁、图书馆管理、食堂服务等校园服务岗位。明确岗位工作时间、职责和考核标准,保障校园服务工作正常运转。

(二)校外岗位开发

1.合作企业拓展:主动联系周边企业、教育机构、电商平台等,介绍学校勤工俭学项目,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重点开发与学校专业相关的实习、兼职岗位,如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开发、设计专业的平面设计等岗位,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

2.岗位信息审核:对校外合作企业提供的岗位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包括企业资质、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时间、薪资待遇等方面,确保岗位合法合规、安全可靠。同时,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保障学生权益。

(三)岗位管理

1.岗位发布:通过学校勤工俭学网站、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渠道,及时发布勤工俭学岗位信息,包括岗位名称、工作内容、任职要求、薪资待遇、报名方式等详细信息,确保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岗位情况。

2.岗位申请与面试: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线申请岗位,提交个人简历和相关证明材料。组织用人单位对申请学生进行面试,根据面试结果确定录用人员名单,并及时通知学生。

3.岗位分配与培训:根据学生面试情况和岗位需求,合理分配岗位。对新录用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岗位工作要求、安全注意事项、职业道德规范等,确保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

4.岗位考核与调整:建立勤工俭学岗位考核制度,定期对学生工作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薪资发放和岗位调整的依据。对于工作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不适应岗位工作的学生,及时进行岗位调整或终止工作关系。

四、学生管理与服务

(一)学生资格审核

1.制定勤工俭学学生资格审核标准,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对其他学生的参与条件进行明确规定。学生申请勤工俭学岗位时,需提交家庭经济情况证明、个人学习成绩等相关材料,由学校勤工俭学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2.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对学生在勤工俭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质量、遵守纪律等方面。对于违反诚信规定的学生,取消其勤工俭学资格,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学生培训与指导

1.开展勤工俭学岗前培训,除岗位技能培训外,还包括职业规划、时间管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2.为参与勤工俭学的学生配备指导教师或企业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工作和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学生权益保障

1.监督用人单位按时足额发放学生工资,建立工资发放监督机制,定期与学生和用人单位核对工资发放情况。如发现用人单位存在拖欠工资等违规行为,及时协调解决,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2.为参与勤工俭学的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学生在工作期间的人身安全。同时,建立学生安全应急预案,如学生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事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处理相关事宜。

3.设立学生意见反馈渠道,如意见箱、在线反馈平台等,及时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