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pdf
文件大小:743.9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2
总字数:约3.45千字
文档摘要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的发展

(1)农业

①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

②江南等地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

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拓展]清朝人口膨胀的原因

(1)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2)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统计范围扩大。

(3)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量种植。

(4)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

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3)商业

①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③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

络的核心。

〔选必链接〕

(1)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食物种类,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22)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选必第课

(2)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

(115)

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选必第课

(3)信贷: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清朝,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

(27)

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选必第课

2.经济的局限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概念阐释〕

“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在“重

农抑商”的背景下,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有利于规避

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保护自己。

〔图解历史〕

阻碍明清时期新的经营方式发展的因素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和明朝中期王守仁。

(3)主张:“致良知”为核心,“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

(4)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

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李贽的思想

(1)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

(1)背景

①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③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吏治腐败。

④“西学东渐”带来先进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

提出“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

[特别提示]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带有一定的民主启蒙色彩,但并没有发展形成资产阶级

性质的民主思想体系,而是对传统儒学的批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学

中的民本思想。当时的思想主流仍然是理学。

〔概念阐释〕

经世致用:中国古代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把

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三、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1)明清小说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②明朝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