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的发展
(1)农业
①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
②江南等地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拓展]清朝人口膨胀的原因
(1)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2)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统计范围扩大。
(3)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量种植。
(4)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3)商业
①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③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选必链接〕
(1)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食物种类,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选必2第2课)
(2)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选必1第15课)
(3)信贷: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清朝,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选必2第7课)
2.经济的局限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概念阐释〕
“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在“重农抑商”的背景下,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有利于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保护自己。
〔图解历史〕
阻碍明清时期新的经营方式发展的因素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和明朝中期王守仁。
(3)主张:“致良知”为核心,“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
(4)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李贽的思想
(1)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
(1)背景
①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③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吏治腐败。
④“西学东渐”带来先进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特别提示]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带有一定的民主启蒙色彩,但并没有发展形成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体系,而是对传统儒学的批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当时的思想主流仍然是理学。
〔概念阐释〕
经世致用:中国古代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把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三、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1)明清小说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②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③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戏曲
①传奇:明清戏曲创作也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②昆曲:舞台演出方面,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③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科技
1.传统科学技术的总结
(1)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
(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方科技的传播——“西学东渐”
(1)背景: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2)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