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玻璃行业应用智能仓储系统技术要求》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标准编制组
2025年5月
-PAGE1-
目录
TOC\o1-2\h\z\u一、任务来源及编制背景 2
1.1. 任务来源 2
1.2. 背景和意义 2
二、工作简况 3
2.1. 参编单位及任务分工 3
2.2. 具体编制过程 3
三、编制原则及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说明 4
3.1. 本标准的编制原则 4
3.2. 标准的主要内容及说明 4
四、主要验证情况分析 6
五、标准中涉及专利情况 6
六、标准实施后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7
七、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国内外关键指标对比分析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相关数据对比情况 7
八、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 7
九、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7
十、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7
十一、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度办法、实施日期等) 7
十二、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8
十三、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8
PAGE
PAGE4
任务来源及编制背景
任务来源
2023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2023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和外文版项目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函〔2023〕42号),行业标准《智能制造玻璃行业应用智能仓储系统技术要求》(计划编号:2023-0899T-JC)正式列入编制计划,由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负责组织牵头起草。
背景和意义
作为多个产业的基础材料,玻璃成品在生产、仓储、配送等环节的高效衔接直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转效率。然而,当前玻璃行业的仓储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仓储模式依赖人工操作,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破损率大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和人工成本持续攀升,企业迫切需要借助智能化手段实现降本增效。
智能仓储是整个智能物流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智能仓储系统的建立,能够带来更经济、可靠、高效和环保的物流体系。智能仓储系统借助互联网技术、自动分拣技术、光导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技术的交互融合,形成有机整体,为企业提高仓储空间利用率和仓储物品处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灵活性,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人工介入,节省人力成本,较传统仓库成本优势非常明显。智能化仓储不仅仅是融入了先进科技的存储货物的库房,更是一项以衔接生产线前后工序、满足供应链上下游为目的,在有限空间内运用现代技术对物品的进出、库存、分拣、包装、配送及各个环节产生的信息进行高效计划、执行和控制的物流活动。在降物流成本的进程中,智能仓储发展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和《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等文件均明确将智能仓储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指引。凭借目前国产智能仓储设备与技术优势,各行业配套的智能仓储设备、技术、标准的发展也将是趋势之一,然而以平板玻璃仓储方面标准为例,自GB/T6382.12-1995之后,行业并没有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各行业智能制造的进展而推出相应标准。因此,应玻璃行业自身和以玻璃制品为基础材料的多个产业对仓储成本、灵活性等方面的要求,补齐智能仓储系统标准极为迫切。
在此背景下,制定玻璃行业智能仓储的规范化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玻璃行业智能仓储发展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虽然国产智能仓储设备与技术已日趋成熟,但由于缺乏标准化指导,企业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重复投入、兼容性差等问题。本标准的制定将填补这一空白。文件描述了玻璃行业智能仓储系统的系统架构、总体要求,并分执行层、控制层、仓储管理层对具体实施应用做出了技术要求,为玻璃行业智能仓储系统的规划、建设、验收提供技术引导,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通过规范智能仓储系统的架构设计、装备要求、控制技术和管理功能等,标准将帮助企业实现仓储环节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显著提升仓储空间利用率、作业准确性和运营效率,同时降低人工成本和物料损耗。
此外,作为玻璃行业首个智能仓储专项标准,该文件不仅解决了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更展现了我国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的创新成果,为玻璃行业智能仓储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对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简况
参编单位及任务分工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为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及建材行业协会、典型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