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新声》教学设计
课题
山水新声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美版(2024)新教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山水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以及山水精神的创新表达。
2、理解“山水精神”和“山水新声”
3、能使用现代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出富有中国山水画意蕴的立体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环节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中国古人把对山水的情愫不仅仅寄托于诗、书、画、印等二维的艺术作品中,还通过改造环境来塑造一个三维的可游、可卧的真实山水空间。请观看下面的图片,说说古人是如何在居住环境中的融入自己的山水情节的?(出示苏
州园林、徽派建筑以及古代厅堂)
学生观看图片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对比古代能体现山水精神的设计,让学生发现山水精神不仅存在于画作中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又由古及
今,点出主
题,引领学
生探索新时代的山
水。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古代厅堂
学生在对比观察中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小结:
1.中国代园林常通过假山、池塘、溪流等元素模拟自然山水,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园林设计注重利用外部自然景观,如远山、湖泊,将其纳入园林视野,形成内外呼应的山水意境。
2.古人建房时多选择依山傍水之地,既实用又符合风水理念,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3.古人常在室内厅堂上悬挂山水画或者器物、家具上雕刻山水图案,将自然之美带入生活。
古人把山水精神印刻在生活的衣食住行每一方面,新时代的我们,又该如何运用多种材料和媒介把握传统山水意
境、传达时代精神呢?
走进经典
1.新山水景观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各个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面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山水画家。在当代,艺术家们继承传统并不断创新,尝试用不同材料与媒介进行山水画创作,使中国的山水画取得了新的发展。比如苏州博物馆的新山水景观。
通过视频体会苏州博物馆新山水景观的设计理念
看完视频请你说说你理解的新山水是怎样的?
2.《鹊华秋色图》的前世今生
《鹊华秋色图》历史背景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赵孟頫从大都(今北京)辞官回到江南后,为祖籍在济南却从未见过家乡的友人周密所画的山水画。他凭借记忆描绘了济南华不注山与鹊山一带的迷人风光。
视频赏析《鹊华秋色图》
请你说说《鹊华秋色图》中的意境是怎样的,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观看视频,
思考苏州博物
馆新山水景观
的设计理念,并
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观看视频
认真观察图片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通过对比欣赏经典作品的前世今生让学生理解新山水的概念。
国
画面透露着清幽旷逸、宁静淡雅的意境美,《鹊华秋色图》中所展现的田园生活,正是他理想中的隐居之所,表达了他希望远离世俗纷扰,过上一种简单、宁静、自由的生活;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画中所绘的秋景,也寄托了他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怀念与眷恋;反映出画家对人生的一种淡泊与豁达的态度,同时也隐含着对岁月流转中人事变迁的感慨;赵孟頫用艺术的方式给予周密的一种
精神慰藉,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相互理解。(无固定答案,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鹊华秋色图成为我们后人攀不过的高山,赵孟頫用那个时代的宣纸和笔墨创造了《鹊华秋色图》,现代的我们是否可以用我们这个时代的材料去创造新的山水呢?
艺术家徐冰以光透过废弃物形成了重现古画的新作品。一片毛玻璃的正面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作品——《鹊华秋色图》,从背面看却发现是现代的一些材料,接下来,通过视频看看徐冰用到了哪些材料,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播放艺术家徐冰《背后的故事》,学生观看并思考。
小结:艺术家徐冰用草、干树枝、塑料布、报纸等现代物品构成立体的山水,再现了《鹊华秋色图》,展现了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语言——综合媒材装置,体现了新时代的山水创新精神。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徐冰用到
的新材料以及
如何制作等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感知发现
感知发现1:山水元素融入当代艺术创作的方式
请你说一说下面的建筑是怎样融合山水元素的,体现出怎
样的美感?(出示富春江边东梓关村民居的新貌和沈阳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厅中的山水创意设计图片)
的山水创意设计富春江边东梓关村民居的新貌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厅中
的山水创意设计
在富春江畔的东梓关村,一幢幢杭派民居依水而建,粉墙黛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