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传递中国之声,绽放课程活力.doc
文件大小:36.5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4.72千字
文档摘要

传递中国之声,绽放课程活力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从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与教材体系。因此,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已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近几年,中考英语试题以及其他学业质量检测中频繁出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题,如2022年安徽省中考英语的书面表达,就是让同学们用英语来介绍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然而,目前部分英语教师仍旧没有意识到在教学中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加上教材中呈现的中国文化内容结构零散、系统性欠佳等问题,导致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不足。

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发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发展的需要。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经笔者和同事讨论,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一)开发阶段

1.了解现状,做出背景分析

学生层面:为了解初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笔者和同事设计了问卷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了解,但是部分学生无法用准确的英语来进行介绍。

教师层面:英语教师平均年龄为30~45岁,有很好的研究意识和团队精神。他们迫切地希望以实施校本课程为契机,提高专业能力。

学校层面:的办学理念是“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五育并举,推进五大行动,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鼓励各个教研组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英语组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力求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国际视野和能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

2.确定校本课程目标

(1)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一些基本英语词汇;能够运用英语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进行基本的交流。

(2)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3)通过本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3.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然而校本课程的课时与容量有限,因此,笔者和同事结合外研版英语教材内容、《中国读本ChinaReaders》丛书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了如下主题(见表1):

表1课程内容主题

(二)课程开发途径

1.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是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符合新课改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符合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理念。它是以适应学生发展的方式,将五育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实践过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好可以作为实现此目标的途径。例如,英语课程中的“剪纸”和“脸谱制作”课程的开发,就是美育理念的体现。课程中“春节\课程的开发,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了解中华传统美德,节日中团圆和美好期待的寓意,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面广,课程开发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按照五育融合的原则,使校本课程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2.结合外研版英语教材,整合跨学科资源

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将外研版教材纳入初中英语课程的开发中。笔者和同事首先梳理了外研版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找到学科融合的切入点,进行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这成为校本英语课程开发的另一种途径。例如,外研版八年级上册Module8张家界课文内容与地理学科知识相结合,九年级上册Module9的兵马俑课文内容与历史学科内容相结合,八年级上册Module6中的旗袍和扇子文化和美术学科内容相结合,九年级上册Module7的孔子思想和语文学科的融合等,英语教师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一起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同时,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在校本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得到提升。

3.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利用好信息技术,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平台的涌现,为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媒体资源。例如,微信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