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探析难忘的岁月之歌.pdf
文件大小:191.09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2.35千字
文档摘要

探析难忘的岁月之歌

一支歌,一支老歌,一支唤起一代人无限情怀的岁月之歌,四十

年来一直传唱至今!而曾历经时代风吹雨打的我们,对这支老歌更是

倍感亲切!每当我哼唱起这支歌,眼前就浮现出年轻时在北大荒的黑

土地上长达九年的军垦生活。许多年过去了,我时常在心底发出呼唤:

当年的战友,年轻的伙伴,你们今在何方?可还记得昔日在北大荒时

那些艰辛难忘的峥嵘岁月?时光荏苒,如今我们天各一方,面对生活

的挑战与压力,你们是否还像年轻时那般充满激情?

带着一个强烈的宿愿,1991年夏天,我们二十多个当年兵团战友

组成了第二故乡回访团,重新回到那魂牵梦萦的北大荒,为着去追寻

那段往日的岁月与远去的青春。

旧地重游,一切是那样的亲切又陌生。完达山依然苍翠,乌苏里

江依然深沉,山山水水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充满风雨思情的往事。

站在曾经挥汗耕耘的原野,风吹麦海,金浪无边,故人已去,旧梦难

寻??

在那一时刻,我们又共同唱起那支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归途时,我想:历史将如何评价那场屯垦戍边的大潮,对于每一

个亲身经历那段历史今天已人到中年的老知青来说,已经并不十分重

要,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经历、遭际而得出不同的感受。一切都已

1

经过去,而青春是美好的,不论在边陲要塞或穷乡僻壤,不论是困惑

迷惘或雨雪风霜,都自会发出其动人的光彩。现实与未来的一切,均

植根于过去的土壤,它规定并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与人格,并

始终与之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未必不是一个

新的伟大事物的准备和前奏。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新回首往事,

自会发现这一代人那条不断挣扎、辗转、奋斗、追寻的生命轨迹。

回到城市,我们又都纳入了各自生活工作的轨迹。而我仍一直想

着那支歌,那个画面。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使我躁动、兴奋,以至寝

食难安!这种情绪郁积了很久,沉淀又泛起,但一直没有落到笔上。到

1999年,恰逢我们同学一起上山下乡三十周年,为了缅怀我们那段逝

去的岁月,为了诉说我们这一代人虽栉风沐雨仍百折不回的生活信念,

我开始着手创作这幅画。《青春纪事之mdash;mdash;探家》木板

middot;坦培拉绘画150times;100厘米2006年每隔两年,才有一次探

亲假,那是我们的节日。收拾起装满黑土地特产的大包小裹,换上最

好的衣着,把自己塞进南下那拥挤不堪的绿皮火车。经过几天几夜的

艰难行程,终于回到久违的城市与亲人身边。在享受都市文明与家人

的亲情中,我们濒临干涸的心灵和疲惫的身体稍稍得到些许滋润和喘

息!而二十几天过后,又将是充满留恋与伤感的离别和又是两年漫长

的等待。探家mdash;mdash;是我们当年在北大荒艰苦生活中的最大

2

期待,也是遥远到几乎看不到曙光的往复轮回。

草图很快勾出,但开始仅是一个人物,像是自己当年的影子,还

略带几分惆怅。审视、思考感觉太单薄不够丰厚,没有表现出面对这

一历史事件的深刻内省与宽厚情怀,也没有表现出这一代人对历史的

思考和对未来的追问。又经过了多次草图变体,脑海里此时浮现出许

多同代人和战友,他们的音容笑貌、形象气质一下子成为我构思和构

图的主体,于是我的构图开始变大,人物开始增加,并且逐渐从大半

身变成全身。但从一开始落稿,这个构图就很快演变成纪念碑样式的

群像组合,人物的形体动态追求统一中的变化。去掉多余的形态身姿,

赋予它们某种象征甚至宗教意味,尽可能在人物形象和神情上着力刻

画。创作进入到这个阶段,对古典绘画潜心研究的心得与影响开始发

生作用,那种静穆与单纯、庄重与永恒的精神气质融入了我的画面,

并逐渐影响控制了此后的进程。

最后草稿确定后,我又画了等大的完整素描,然后将素描正稿拷

贝到最容易发挥鸡蛋坦培拉特点的细腻素白胶粉底板上。为慎重起见

(鸡蛋坦培拉是不适宜在底板上反复涂改的),我又画了色彩小稿,然

后就开始层层施色了。这中间,宽板刷、海绵块、湿纸团等工具都曾

使用,但到了表层,还是要使用中、小号毛笔完成,笔法运用也尽可

能一致。这是迄今为止我完成的最大一幅木板鸡蛋坦培拉绘画作品,

3

足足用了三个月时间!很累,算是对自己和同代人往日青春岁月的一

种怀念。画面上的所有一切都是熟悉的,情感也是真实的,而创作过

程却异常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