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
日期:
地震灾害急救应对体系
CATALOGUE
目录
01
灾前预防与准备
02
震时应急避险
03
自救互救基本技能
04
医疗急救关键措施
05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06
多级救援协同机制
01
灾前预防与准备
家庭防震应急预案制定
家庭成员责任分工
紧急联络方案建立
疏散逃生路线规划
预案演练与修订
明确每位成员在地震发生时的应急职责,如关闭燃气、电源、保护家人等。
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确定地震发生后的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
制定家庭紧急联络方案,确保家庭成员在地震后能够迅速取得联系。
定期进行家庭防震演练,并根据实际情况和演练结果修订和完善预案。
急救物资储备清单标准
基础生存保障类
救援工具类
通讯设备类
避难生活类
如干粮、瓶装水、手电筒、备用电池、急救包等。
如搜救犬、救援绳索、救援头盔、手动破拆工具等。
如无线电、对讲机、手机及充电器等,确保在地震后能够保持通讯畅通。
如简易帐篷、睡袋、防潮垫、保暖衣物等,用于在避难期间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疏散通道标识
在社区内设置明显的疏散通道标识,指引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迅速疏散。
避难场所选择
选择社区内空旷、稳定、远离高大建筑物的场所作为避难场所。
逃生路线演练
定期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地震逃生路线演练,熟悉逃生路线和避难场所位置。
逃生路线维护
定期检查逃生路线是否畅通,及时清理障碍物,确保地震时能够迅速疏散。
社区逃生路线规划
02
震时应急避险
室内安全三角区选择
选择结构稳定、不易倒塌的墙角或床边作为避难处,避免站在门窗、玻璃等易破裂的地方。
稳定性
利用坚固的家具、床、桌子等作为遮掩物,以减少被掉落的物品砸伤的风险。
遮掩物
熟悉室内逃生路线,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
逃生路线
户外空旷地带避险原则
远离建筑物
地震时应尽量远离建筑物、树木、电线杆等可能倒塌或倾倒的物体,以避免被砸伤。
01
空地选择
选择空旷、平坦的空地作为避难场所,如广场、操场等,避免拥挤和摔倒。
02
避开危险物品
远离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物品,避免地震引发的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
03
特殊场所(电梯/商场)应对策略
地震发生时,应立即按下电梯内的紧急按钮,寻求专业人员帮助。切勿尝试自行打开电梯门或攀爬逃生。
电梯内
在商场内遇到地震,应迅速躲到坚固的柜台或柱子旁,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同时,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寻找安全出口,有序撤离。
商场内
01
02
03
自救互救基本技能
受困空间生存技巧
保持冷静,寻找出口
在受困空间中,保持冷静,寻找可能的出口或逃生路径,避免盲目挣扎或大声呼喊。
利用环境,寻找食物和水
节约体力,等待救援
尽可能利用环境资源,如雨水、露水、食物储备等,以延长生存时间。
在无法自救的情况下,尽量节约体力,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1
2
3
简易止血与伤口包扎
对于小伤口,可直接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加压包扎;对于较大伤口,可用手指压迫出血点或使用止血带。
止血方法
伤口处理
包扎技巧
清洗伤口时,尽量使用清水或生理盐水,避免使用酒精或碘酒等刺激性液体;清洗后,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包扎,避免感染。
包扎时应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绷带过紧或过松,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和愈合。
在使用破拆工具时,应了解其结构和使用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受伤。
安全破拆工具使用方法
正确使用破拆工具
根据破拆对象选择合适的工具,如使用铁锤、撬棍等工具时,应注意其受力点和稳定性。
选择合适工具
在使用破拆工具时,应佩戴防护装备,如手套、头盔等,避免受伤;同时,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安全操作
04
医疗急救关键措施
挤压综合征紧急处理
立即解除挤压
伤肢切开减压
伤肢制动与固定
伤口包扎与止血
迅速解除造成挤压的重物,包括建筑物废墟、机器设备等,释放被困者。
对受伤部位进行制动和固定,避免进一步损伤,同时减轻疼痛。
对于出现严重肿胀、青紫或失去知觉的伤肢,应在专业指导下切开皮肤减压。
对伤口进行包扎,防止感染,并应用止血带或指压法等方法止血。
呼吸道异物清除术
拍背法
适用于婴幼儿和意识清醒的成人,通过拍击背部使异物松动并排出。
吸引器吸引
在医疗条件下,可使用吸引器对呼吸道进行吸引,以清除异物。
胸部按压法
对于意识清醒但无法自行排出异物的成人,可采用胸部按压法,通过压迫胸腔使异物排出。
海姆立克急救法
对于意识清醒但呼吸受阻的成人,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通过腹部快速按压来使异物排出。
休克伤员转运规范
保持平稳
密切观察病情
保暖措施
快速转运
在转运过程中,应保持伤员平稳,避免颠簸和摇晃,以减少进一步损伤。
在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伤员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对于体温过低的伤员,应采取保暖措施,如盖毛毯、喝热水等,防止体温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