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市民健身服务质量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docx
文件大小:27.48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3.79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68

市民健身服务质量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市民健身服务研究现状

静安区拥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可被归纳为以下四个类别:居住区型体育设施,也被称为健身苑点、社区型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学校体育设施和城市公共型体育设施,拥有项目的种类较多,比较齐全,但缺乏综合性、多功能的运动场地和设施,大部分设施无法像商业健身房一样提供高强度的锻炼量,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李颂,肖毅.上海市静安区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现状及优化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出版者不详],2015:1475-1476.]其中,健身苑点的设施数量较多,但种类缺乏多样性,并且安全性也有待提高,器材下并没有用于保护的软垫,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稍大一些的体育设施离社区较远,不利于居民进行运动锻炼。[[

[]李颂,肖毅.上海市静安区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现状及优化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出版者不详],2015:1475-1476.

[]江南.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05):96-99.DOI:10.16655/j.cnki.2095-2813.2110-1579-7998.

[]寇冠.小型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现状与分析[J].才智,2015(04):321.

董翠香等人对上海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大部分社区居民都在早晨和傍晚进行锻炼,锻炼内容主要以跑步、乒乓球、篮球等日常性体育活动为主,约4成居民选择在家附近的空地锻炼,约3成居民选择在公园锻炼,只有不到1成的居民会选择去收费的体育场所锻炼。[[]

[]董翠香,郑继超,田来,白志忠,罗琼,董超,季浏.上海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06):17-20.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政府财税政策、城乡二元制度、社会阶层差异、年龄代际差异以及特殊人群体育服务缺位这几个因素。体育场馆设施供给给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场馆的供给主体从政府转变为了多种社会资源供给,政府职能转变为监督者以及引导者,国内外大型赛事的申办增多,社区基础体育设施也布及上海市。[[]张李兵.责任主体与供给创新[D].S学院,2020.DOI:10.27315/d.cnki.gstyx.2020.000240.]而新时代下,人们需要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体育服务的供给也应偏向服务的高质量、服务机会均等、协同治理、制度规范。

[]张李兵.责任主体与供给创新[D].S学院,2020.DOI:10.27315/d.cnki.gstyx.2020.000240.

[]刘望,王政,谢正阳,万文博.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0,34(02):73-80.DOI:10.15877/j.cnki.nsic002.

公共体育服务应以协同创新为依托,通过多元供给,增加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协同创新以“战略-资源-组织-环境”为核心,以战略协同为前提,明确“公共性”的基础,求同存异,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平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才能互补、扩展和延伸。[[]唐刚,彭英.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03):10-24.DOI:10.16469/j.css.201603002.]以资源协同为关键,强调人才、场地设施、信息、经费投入等资源的互补,尽可能解决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少资源、缺人才、低效率、低质量、供求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以组织协同为保证,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利益表达、利益协调等多种形式,实现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以环境协同为基础,通过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公共体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郝利玲.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的协同创新模式及推进路径[J].

[]唐刚,彭英.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03):10-24.DOI:10.16469/j.css.201603002.

[]郝利玲.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的协同创新模式及推进路径[J].S学院学报,2017,41(06):54-58+65.DOI:10.16099/j.sus.2017.06.010.

[]李建波,刘玉.中国老年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9):20-27.DOI:10.19582/j.cnki.11-3785/g8.2015.09.004.

2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