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艺术化现象探究
一、获荷赛奖的中国艺术照
58届荷赛中,福建摄影爱好者蔡圣相拍摄的《牛市》获日常生活
类单幅一等奖,打破了诸多摄影人的固有观念。影像俱乐部摄影消费
性质的组团采风,也能拍出国际权威新闻摄影赛事获奖作品?
影像俱乐部在摄影活动大众化、商业化的潮流中出现,以富而雅
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为主要服务对象,近年在福州等城市方兴未艾。俱
乐部提倡沙龙摄影趣味,组织会员到国内外热门风光、民俗创作点采
风,提供图片后期润饰、制作服务,代理向国内外各类影赛投稿。四
月}大凉山美姑县牛牛坝乡彝族人在树林里交易牛马的场景,早已被
影像俱乐部组团狂轰滥炸过。荷赛获奖作品《牛市》也是俱乐部运作
模式的产物。支三脚架,加减光镜,使用慢门制造人物走动时的虚化
效果,作者的拍摄手段也带有沙龙摄影爱好者的影子。
笔者2009年通过荷赛官网注册,开始投送摄影作品参赛,并持
续关注赛事。不难发现,新世纪以来荷赛呈现出更大的包容性,获奖
作品融合了观念摄影、沙龙摄影,甚至行为艺术等门类。荷赛获奖者
赵青认为,赛事非常强调摄影者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视觉表达,鼓励摄
影者用独特的视角观察和解读我们这个世界,近年来它又在不断推动
新闻摄影同其他摄影形式的融合。
1
多位中国摄影师的艺术化、观念性获奖作品支持了赵青的观点。
常河作品《中国动物园》利用LOM0相机和过期胶片拍摄,其非主
流艺术影像风格容易给人废片的视觉感受。《被污染的橘子》,方谦华
为了突出生物变异给人的视觉感受,采集了一些便于带走的瓜果蔬菜,
回到近百公里外的酒店客房进行拍摄。李洁军作品《复制战争》,将
订制的军人玩偶放置于现实场景中,再现近代史上中外经典战争画面。
傅拥军作品《西湖一棵树》《我很想念爸爸妈妈》,用统一的画面格式
重复想要表达的观念。区志航的《那一刻》,组图都是作者在重大社
会新闻事件现场的裸体俯卧撑自拍照,更属于行为艺术范畴。这些作
品和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摄影大异其趣,一次次地引发了摄影
界的争论。
二、艺术化不是新闻摄影的全部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受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挑战,在告
知事实功能方面,勤快的摄影记者或许难以匹敌事件现场的一只智能
手机。今年第十一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小区居民用ipad拍摄
的《消防员坠楼》,获得了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铜奖。我国业
余摄影爱好者群体庞大,手机拍摄质量越来越高,摄影记者要生存,
必须超越简单记录事实的层面,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荷赛中
国摄影师艺术化、观念性的获奖作品,便是这一背景的产物,也是新
2
世纪才有的现象。
为了追求更广阔、更自由的表达空间,数位摄影记者甚至放弃职
业身份,彻底转型为影像艺术家。先是张晓离开《重庆晨报》,艺术
作品《他们》《海岸线》近年炙手可热。后有严明从《南方日报》辞
职,去年推出的影像随笔集《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大受欢迎。如
今,他们拍摄的动因不再是满足报纸、杂志、新媒体的传播需要,而
是面向国内外摄影基金、摄影节和画廊、私人收藏。艺术化是新闻摄
影的归宿吗?都在艺术,民生谁管?!有资深媒体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报道各种新的事实是新闻摄影和摄影记者的基本功能,不能完全脱离
新闻工作的范畴。还需要注意到,具有观念性、艺术化特征的荷赛获
奖作品,主要集中在自然类、肖像类、体育类。陈庆港、储永志、魏
征等占更大比例的中国摄影师,他们的荷赛获奖作品仍旧以决定性瞬
间等传统新闻摄影语言创作,内容直接明了,没有艺术化、观念性作
品的歧义。
56届荷赛终审评委顾铮认为,新闻可以借鉴艺术的处理手法,当
然针对不同类别其借鉴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突发新闻、一般新
闻的表述更严格,在语言探索方面没有太大的空间。而人像类细分为
执导人像(stagedportra旧和观察人像(observedportrait),这两者的发
挥空间也有所不同,前者在形式创造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傅拥军
3
的作品就属于此类。其他如当代议题、日常生活等,也都允许更多手
法上的创新。新闻以呈现事实为目标,这是新闻摄影的底线,而艺术
摄影是可以虚构的。事实是新闻的基本立足点,我们不说真相,真相
本身太复杂,但事实应该首先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