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了解信息安全与信息素养(一)
课时2课时(90min)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网络安全的概念
(2)了解网络安全的特点
(3)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目标
(4)了解信息道德与知识产权
素质目标:
(1)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勇于承担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
(2)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道德与伦理准则,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分类和防范措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使用杀毒软件查杀计算机病毒
教学方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完成课
前任务
课前任务
请大家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对网络面临哪些威胁和网络安全有哪些防范技术进行学习。
【学生】完成课前任务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考勤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教师】全班学生以3~5人为一组进行分组,各组选出组长,然后组织学生扫码观看“了解《中华
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视频,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哪一年正式实施?
问题导入
(2)作为公民,在使用网络时应遵守哪些规则?
【学生】观看、思考、讨论、小组代表上台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要讲的知识,板书“注重网络安全防护”
【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讲解网络安全的概述、防范计算机病毒和信息道德与知识
产权等知识
一、网络安全的概述
1.什么是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与安全措施来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会因偶然或故意的
传授新知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防止网络服务中断。网络安全旨在
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网络安全的特点
(1)保密性:又称“机密性”,是指网络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和实体,或供其利用的特性,可
1
以通过信息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安全通信协议等技术实现。
(2)完整性:是指网络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保持信息在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
过程中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不会丢失。
(3)可用性:又称“有效性”,是指网络信息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系统面向
用户服务的安全特性。
(4)可控性:是指对网络信息的内容及其传播具有控制能力的特性,代表了网络系统和信息在传输
范围和存放空间内的可控程度。
(5)可审查性:又称“不可抵赖性”或“不可否认性”,是指通信双方在通信过程中,对自己所发
送或接收的信息不可抵赖或否认,即发送者不能否认其发送过信息的事实和信息的内容,接收者也不能
否认其接收到信息的事实和内容。
3.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
(1)恶意程序:是一种人为设计的代码,可以未经授权地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