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1.简要叙述PKPM结构平面建模的一般操作流程。
(1)布置各层平面的轴线网格,各层网格平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输入柱、梁、墙、洞口、斜柱支撑、次梁、层间梁、圈梁的截面数据,并按设计方案将它们布置在平面网格和节点上。
(3)设置各结构层主要设计参数,如楼板厚度、混凝土强度等级等。
(4)生成房间和现浇板信息,布置预制板、楼板开洞、悬挑板、楼板错层等楼面信息。
(5)输入作用在梁、墙、柱和节点上的恒、活荷载。
(6)定义各标准层上的楼面恒、活荷载(均布荷载),并对各房间的荷载进行修改。
(7)设置设计参数、材料信息、风荷信息和抗震信息等。
(8)根据结构标准层、荷载标准层和各层层高,楼层组装出总层数。
(9)进行结构自重及楼面荷载的传导计算。
(10)保存数据,校核各层荷载,为后续分析做准备。
2.简述SATWE结构内力分析与计算的一般步骤。
(1)前处理
建立结构模型:在PMCAD中建立结构模型,输入建筑的几何信息,如柱、梁、剪力墙、楼板等构件的布置。
荷载输入:输入楼面恒荷载、活荷载等标准值,程序会自动导算荷载并传递到各构件。
生成数据:将PMCAD中的几何信息和荷载信息转换为SATWE所需的计算数据。
参数补充定义:补充定义总信息、风荷载信息、地震信息、活荷载信息、调整信息、设计信息等。
(2)结构内力分析
荷载组合:根据设计规范要求,对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等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内力计算:在不同工况下(如恒载、活载、风载、地震作用等)计算结构的内力,包括梁、柱、剪力墙等构件的弯矩、剪力、轴力等。
位移计算:计算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包括层间位移、顶点位移等,以判断结构的变形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4)结果分析与调整
查看计算结果:通过图形显示查看配筋构件编号简图、构件的详细内力和配筋信息等。
结果判定与调整:根据计算结果判断结构是否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如果发现内力超限、位移过大或不满足抗震要求等问题,需要调整构件截面尺寸、材料强度或重新布置结构。
(5)后处理
内力组合:对计算得到的内力进行组合,确定构件在不同工况下的最不利内力。
配筋计算: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截面配筋计算,对钢结构进行截面验算。
施工图绘制:将计算结果传递给绘图模块(如JLQ),绘制梁、柱、剪力墙等构件的施工图。
3.PMCAD结构平面建模中,有哪四种构件布置方式?
①直接布置:在选择了标准构件,并输入了偏心值后程序首先进入该方式,凡是被捕捉靶套住的网格或节点,在按Enter键后即被插入该构件,若该处已有构件,将被当前值替换;
②沿轴线布置:被捕捉靶套住的轴线上的所有节点或网格将被插入该构件;
③按窗口布置:用光标在图中截取窗口,窗口内的所有网格或节点上将被插入该构件;
④按围栏布置:用光标点取多个点围成一个任意形状的围栏,将围栏内所有节点与网格上插入构件;
4.SATWE前处理包括哪几项主要内容?
(1)在PMCAD结构平面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参数补充定义。
(2)对结构三维模型进行补充定义,包括特殊构件定义、荷载补充定义、施工次序补充定义、多塔结构补充定义。
(3)生成分析数据,软件自动完成结构内力与配筋计算。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1、简述PKPM-PC软件中,采用“导入PM”进行建模的基本操作。
点击“导入PM”,首先会弹出提示窗口,提示使用导入PM功能后,当前模型将被清除;单击【确认】后,在“选择工程名”对话框中选择.jws文件并点击【打开】按钮,即可将PKPM的结构模型导入到PKPM-PC模块。成功导入PM模型后,操作界面会弹出“PM数据导入完成”提示框。
2、简述PKPM-PC软件中构件布置的操作界面与布置方式与第2章介绍的PKPM结构设计软件有何异同。
二者采用相似的截面风格与操作方式,均需要先绘制轴网,然后定义构件截面类型,再进行构建布置。构件截面定义与布置均通过窗口左侧的集成面板完成。PKPM软件建立的结构模型可方便的导入PKPM-PC软件。不同之处在于PKPM软件侧重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件布置与编辑,而PKPM-PC在预制构件方面的功能更加灵活与强大,能够完成后续的构建拆分与深化设计。
3、PKPM-PC软件建模完成后,为何要进行精度调整与偏心调整?
精度调整:由于传统建模方式的局限,导入的PM模型可能存在坐标碎数,而不精确的坐标将对精细化的装配式设计产生不利影响,此时可使用精度调整功能抹除碎数。
偏心调整:在复杂的框架结构中,梁柱节点处经常需要进行构件偏心调整,使之形成闭合区域用于楼板布置并且便于后续的结构分析。
第四章习题参考答案
1、简述利用PKPM-PC进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方案设置时,为何要进行“梁合并”操作。
结构建模计算时,为满足计算要求常将混凝土梁在节点处打断成多段。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