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298.34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7.55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5月高三适应性检测

历史

2025.5

本试卷共8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准考证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某学者绘制的夏商周板块示意图,这可以用来解释

图1

A.王朝更迭的历史必然性B.华夏文明多元一体发展

C.气候变迁对文明演进的冲击D.地理环境对农耕文明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游侠从新兴士阶层分化而出,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在经历秦朝的短暂沉寂后,西汉初年又快速发展,逐渐形成游侠集团。汉武帝时期任用酷吏捕杀游侠,游侠群体逐渐式微。游侠群体的盛衰反映出

A.封建社会形态日渐稳固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社会主流观念的变迁

3.北魏将百姓成丁和入老的年龄从15至71岁调整为18至65岁。隋初则将入老年龄继续下调至60岁,开皇三年又将成丁年龄上调至21岁,大业年间又上调至22岁。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为了

A.缓和阶级对立B.保障财政收入

C.优化土地制度D.促进阶层流动

4.有学者认为,16世纪的王阳明和马丁·路德分别掀起了儒学革新和宗教改革的历史潮流,对此后东西方思想领域影响深远,堪称引领东西方文明走向未来的双子星。这是因为二者思想都

A.推动了个体意识觉醒B.冲击了传统政治体制

C.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D.闪耀着理性主义光辉

5.图2为1867~1894年中国洋布、洋纱、洋棉进口总量变化示意图。这些变化表明这一时期

图2

A.传统小农经济快速解体B.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变化

C.中国社会转型动力不足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加深

6.到甲午战争前的1894年,清政府在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有34处。自甲午战后到清帝逊位前新设的48处商埠中,仅地方自开的就有35个,其中不乏有哈尔滨、济南、昆明等省会城市。这一转变表明清政府

A.阶级属性发生了重大变化B.找到了新的抵御外侮方式

C.意识到对外通商的重要性D.对地方的控制力急剧减弱

7.1938年10月12日,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上指出财政经济政策的十大要点:在财政收入方面提出实行累进税以及征募救国公粮救国公债等特殊收入来源,在财政支出方面提出按照最低生活标准实行大体平等的薪饷制度。该政策

A.有助于巩固民族统一战线B.解决了根据地的财政困难

C.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斗争D.适应了局势演变的需要

8.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提出,“一个社会主义阵营,一个资本主义阵营,当中还有一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毛泽东这一提法利于中国在当时

A.拓展外交空间B.参与全球治理

C.调整合作重心D.减轻美苏威胁

9.图3为20世纪90年代,某报刊新闻报道中出现农民工形象的文章数量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图3

A.工农产业结构的优化B.对农村的政策性倾斜

C.城乡一体化战略加速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0.布匿人与希腊人围绕西西里岛进行了多年战争。在西西里岛的考古发现中,出土了大量布匿-希腊语双语钱币,宣传希腊神话和布匿传说;两座公元前6世纪的人像石棺是典型的布匿石棺,展现的却是希腊女性形象。这反映出

A.地中海区域文化趋于统一B.区域文化的共生与融合

C.布匿与希腊文化源头一致D.地区文化中心发生变化

11.12世纪以来,伴随着欧洲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货币地租的普遍使用,部分富裕的商人从有意获得更多货币的大贵族手里大量购买土地。例如,1265年,一个克吕尼的商人就以800里弗尔从勃艮第公爵处买走了一块土地。这一现象

A.阻碍了欧洲社会的近代转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