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地图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史料,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郑樵指出:“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可见,历史地图不仅可以直观地呈现历史信息,还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历史地图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信息,树立时空观念;引导学生从历史地图中汲取有效信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论证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教师借助历史地图,从历史层面分析国家、民族疆域的变迁,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拓展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本文,探索灵活运用历史地图以提升高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式方法。
一、历史地图与史料实证
《课程标准》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力图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发挥着记录和反映发生、存在过的事物的文字记载的功能。史料的类别有多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文献、实物、口述和图像。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历史地图不同于普通的地图,是研究者在地图上标注历史信息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是对历史信息的空间性再现,它虽不一定是一手史料,却在涵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选用历史地图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价值导向,给学生讲解选用历史地图的注意事项,发挥它在历史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首先,历史地图不一定是一手史料,在选用历史地图时要保证其正确性,基于历史地图的特殊性,历史地图要选自正规途径,权威版本,尤其是要充分挖掘教材和配套地图册提供的地图。其次,使用历史地图要规范,需要标明历史地图的出处。再次,根据教学立意,选用典型的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有很多,不可能将所有地图都应用到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学生比较容易读懂、教学针对性强的地图,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最后,选图要清晰。
二、历史地图与唯物史观
《课程标准》指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诞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指出:世界吏不是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本课的导入部分引用了教材第7课引言部分《15世纪的世界地图》《16世纪的世界地图》两幅地图(见下图),引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地图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受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准确,为下个课时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做好铺垫。通过进一步深入分析地图,学生得出15世纪时人们的地理知识日益丰富,从而逐步探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三、历史地图与时空观念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间线索是一条深邃的历史长河,空间则是时间长河的载体。《课程标准》指出:时空观念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中,在特定的空间联系中对世界万物进行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一种意识和思维方式。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必备能力之一。时间与空间结合为学习历史提供了立体的脉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前提。梁启超曾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指出了空间在学习历史中的重要性。
环节一:
设计“畅想重走丝路”“我是航海家”活动,学生设计勾画丝路、航海路线简易图,运用多媒体展示《新航路开辟前的洲际贸易路线示意图》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两幅地图(见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地图的对比,学生查询史料,设计丝路和航海简易路线,描述旧航路(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基本史实,总结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路线的变化:传统商路被阿拉伯人、奥斯曼人控制,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首先由葡萄牙、西班牙控制,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而明确“新航路\的概念,强化时空观念,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由此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学习。
环节二:
选用《15世纪末欧洲贸易图》(见下图),直观地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等信息。
设计意图:上图展示了15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贸易网络初具维形。引导学生认识到欧洲各国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镇、中心城市,市场不断扩大,需求不断增加,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培养学生的时间、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15世纪末西欧各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因此对贵金属的需求增多,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更加迫切,由此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素养。并以此为契机,给学生讲解解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历史地图将历史学与地理学知识相融合,为历史学习提供了一种新视野。学生要在地理地图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