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广东省广州市三校(广铁一中、广州外国语学校、广州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8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2年6月,四川广汉三星堆8号“祭祀坑”新发现一件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下图)。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而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材料表明()
A.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
B.巴蜀地区青铜制造业技术更为发达
C.西周时期商业贸易出现跨区域交流
D.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实现了标准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而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及所学可知,作为中华文明代表之一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征,A项正确;早期青铜制造业技术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题意中也提到了“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而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先周文化和中原地区都显示了技术发达区域在北方而非巴蜀地区,铜人像有古蜀文明特征是说明早期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呈现开放性和多样性特征,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商业贸易的内容,无法得出西周时期商业贸易出现跨区域交流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秦朝的“乡野聚落”,由政府委任里正进行严格管辖,以建立规划整齐、空间封闭的闾里为主,闾里建有闾门和垣墙。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大多没有间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由此可知,西汉
A.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国家基层治理能力下降
C.社会治理理念发生转变 D.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秦朝的‘乡野聚落’,由政府委任里正进行严格管辖,以建立规划整齐”及“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大多没有闾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可以从中对比看出,秦朝时期采用法家治国,对“乡野聚落”严格管辖,而汉初采用黄老学说,实行予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采用儒家治国,所以西汉的“乡野聚落”大多没有闾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C项正确;材料中农村村落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体现了农村的发展,主要是农业的发展,但并不能体现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秦汉治理方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出是治理能力下降,而是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政策而有所变化,排除B项,村落的管理方式变化并不能体现出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如果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的话,国家应该是加强控制与管理,而不是题中的放任自然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
3.魏晋时期,佛教造像中的菩提树并不以印度造像中毕钵罗树为原型,而是以被视为得道长生的灵芝为原型。这反映了当时()
A.佛道相互融合的趋势 B.佛教渐趋本土化的现象
C.佛教得到官方的支持 D.雕塑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被视为得道长生的灵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魏晋时期,佛教造像中的菩提树不以印度造像中毕钵罗树为原型,而以灵芝为原型,体现了外来佛教对中华文化的适应,是佛教渐趋本土化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佛教的本土化,不能体现佛道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官方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体现重大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
4.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审美标准的趋同
C.戏曲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胡风潮流的追求,无法说明审美标准趋同,排除B项;元代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5.大审,是明朝的会审制度之一。由皇帝命司礼监太监,会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的长官,对累诉冤枉的囚犯进行复核审理。经大审,有人获减刑,有人因供养父母,以可矜的名义免除死罪发落。重罪、疑难案件仍须具疏上请,由皇帝决定如何处置。这反映了()
A.皇权在司法领域的彰显 B.司法制度向近代化转型
C.儒家思想主导司法实践 D.司法审判的公正和独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