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的栽培》(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程秉持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平菇栽培实际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为核心。鉴于平菇栽培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中紧密围绕实际生产流程,采用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等多样化方式,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平菇栽培场景。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小组合作、问题探究中,系统掌握平菇栽培技术,同时融入劳动教育、生态环保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生态保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理论扎实、技能娴熟且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农林牧渔行业的岗位需求。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精准阐述平菇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对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空气、酸碱度等)的要求,深刻理解这些特性与栽培技术的内在联系。
全面熟悉平菇栽培的完整流程,涵盖菌种选择、培养料配制、发酵处理、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以及采收加工等环节,清晰掌握各环节的技术要点、操作原理及注意事项。
熟练了解平菇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如木霉、链孢霉、菇蝇、菇蚊等)的识别特征、发生规律,掌握相应的预防与防治措施,理解绿色防控理念在平菇栽培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平菇从菌种准备到采收加工的全流程栽培工作,熟练运用各类栽培工具与设备,如拌料机、装袋机、灭菌锅、接种箱等,提升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技能水平。
培养学生在平菇栽培过程中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能够根据平菇生长状况(菌丝生长速度、颜色、出菇数量与质量等)及时调整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应变能力。
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在小组合作栽培平菇的过程中,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栽培任务,同时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与团队管理能力。
素养目标
培育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平菇栽培的每一个操作环节都严格遵循规范,注重细节,确保栽培质量,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激发学生对农林牧渔行业的热爱与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投身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职业理想与使命感。
提升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在平菇栽培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推广绿色栽培技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平菇栽培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培养料的科学配方与合理配制方法、高效灭菌操作流程、无菌接种技术要点、精准的发菌管理与出菇管理措施。这些环节直接影响平菇的产量与品质,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核心技术。
平菇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绿色防控技术。病虫害防治是平菇栽培成功的重要保障,学生需要学会准确识别病虫害种类,并掌握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
教学难点
平菇生长环境条件的精准调控。平菇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且各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学生需要理解环境条件与平菇生长的关系,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这对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平菇栽培过程中突发问题的应急处理。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诸如培养料发酵异常、菌丝生长不良、出菇畸形等突发问题。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能够迅速找出问题根源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是教学中的一大挑战。
绿色栽培理念在平菇栽培中的全面贯彻与应用。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栽培技术,还需要理解绿色栽培的重要性,学会在栽培过程中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这需要学生转变观念,提升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一段平菇从菌种萌发到成熟采收的生长过程视频,视频中呈现平菇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变化以及规模化栽培的壮观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拿出新鲜的平菇实物,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其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提问引导:“同学们,大家平时都吃过平菇,那你们知道这么美味的平菇是怎么种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平菇的栽培世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分享一些平菇栽培成功的案例,如某农户通过科学栽培平菇实现增收致富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仔细观察平菇的生长过程,感受平菇生长的奇妙。
近距离观察平菇实物,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平菇的认识和了解。
聆听教师分享的案例,对平菇栽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期待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展示、实物观察和案例分享,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对平菇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平菇的栽培过程,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知识讲解
教师活动:
讲解平菇的生物学特性,利用PPT展示平菇的形态结构图片、细胞显微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