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的栽培》(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温度、湿度、光照、空气和酸碱度等环境条件。
熟练掌握金针菇栽培的完整流程,涵盖菌种制作、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以及采收等关键环节的操作要点与技术要求。
清晰理解金针菇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能力目标
学生具备独立进行金针菇菌种制作、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等基础操作的能力,能够规范使用相关的栽培设备和工具。
在金针菇的发菌管理和出菇管理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判断生长状态,及时调整环境条件,解决栽培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如菌丝生长缓慢、杂菌污染、子实体畸形等。
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金针菇的采收、分级和简单加工处理,保证产品质量。
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金针菇栽培实践中注重细节,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栽培任务,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激发学生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探索金针菇栽培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栽培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金针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和生物学特性,这是进行科学栽培的理论基础。
金针菇栽培的核心技术环节,如培养料的配方与配制方法、灭菌接种的无菌操作技术、发菌和出菇管理的关键要点。
金针菇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措施,保障栽培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产量质量。
教学难点
金针菇栽培过程中环境条件的精准调控,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因素的综合管理,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无菌操作技术的规范实施,防止杂菌污染,确保菌种和培养料的纯正,这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严谨态度要求较高。
金针菇栽培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如菌丝徒长、不出菇、子实体品质下降等,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金针菇的实物、高清图片以及在超市、食用菌生产基地的视频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金针菇,那大家知道它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吗?它的生长又需要哪些条件呢?”同时,简要介绍金针菇的营养价值和市场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观察金针菇的实物、图片和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回答和交流,分享自己对金针菇的认识和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展示和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让学生认识到金针菇栽培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1.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金针菇的形态特征,包括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形态、颜色、结构等。通过对比图片和动画演示,深入分析金针菇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条件,如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等;温度条件,介绍不同生长阶段(菌丝体生长阶段、子实体分化和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湿度条件,说明培养料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的适宜范围;光照条件,强调金针菇对弱光的需求;空气条件,讲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对其生长的影响;酸碱度条件,明确适宜的pH值范围。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如“为什么金针菇在子实体发育阶段需要较低的温度?”“如果空气相对湿度过低,会对金针菇的生长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观看多媒体课件,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好笔记,与同学交流讨论,回答教师的提问,加深对金针菇生物学特性的理解。
设计意图:系统全面地讲解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后续学习栽培技术奠定基础。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金针菇的栽培技术
菌种制作:教师通过视频演示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讲解金针菇菌种制作的流程,包括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方法。详细介绍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培养基配方、灭菌方法、接种操作和培养条件等关键环节。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和规范要求,如接种室的消毒、接种工具的灭菌、操作人员的着装和操作手法等。同时,展示不同阶段菌种的生长状态图片,帮助学生识别优质菌种的特征。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和教师的现场操作演示,记录菌种制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分组进行模拟接种操作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相互观察和纠正操作中的错误,加深对菌种制作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金针菇菌种制作的技术要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无菌操作意识。小组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培养料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