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结构与生活史》(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案的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理实一体化”的理念。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论学习耐心不足的特点,摒弃传统单一的讲授模式。通过创设贴近农业生产实际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微生物结构与生活史知识融入具体案例与实践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物模型、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实验操作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以及实践操作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且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微生物在生态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所体现的环保理念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更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来从事农林牧渔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微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组成,包括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在细胞结构上的差异,清晰掌握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拟核)等结构的功能与特点。
全面了解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等常见农业微生物的特殊结构,如芽孢、荚膜、菌丝体等,并理解这些特殊结构对微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系统掌握常见农业微生物的生活史,包括生长、繁殖、休眠等阶段的特点与过程,以及不同生活史阶段与农业生产实践的关联。
能力目标
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其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操作和资料分析,准确识别微生物的结构特征,分析微生物生活史各阶段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制片、染色、培养等实验技术,能够运用实验手段研究微生物的结构与生活史。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分工协作、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实验结果。
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实验操作和知识探究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尊重实验结果。
激发学生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微生物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树立合理利用微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差异,以及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等常见农业微生物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
常见农业微生物的生活史过程,包括繁殖方式、生长规律以及不同生活史阶段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微生物制片、染色、培养等实验操作技术,以及通过实验观察微生物结构与生活史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微生物细胞微观结构的功能及其与生理活动的关系,由于细胞结构微观抽象,学生较难将结构与功能建立联系。
掌握微生物生活史中复杂的生长、繁殖和休眠过程,以及不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活史的影响。
在实验操作中准确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结构与生活史特征,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和无菌操作意识。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播放一段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视频,视频中展示农作物生长、土壤变化、害虫防治等场景,特别突出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如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微生物农药防治害虫等画面。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刚才的视频中,大家看到了微生物在农田里发挥了哪些作用?这些作用和微生物的结构与生活史有没有关系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微生物的结构与生活史,强调了解微生物结构与生活史对于认识微生物功能、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仔细观察视频中微生物相关的场景和现象,思考微生物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表达自己对微生物作用的认识以及对微生物结构与生活史和其功能关系的初步猜测。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展示,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微生物结构与生活史知识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讲解
教师活动:
1.微生物细胞基本结构讲解: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模式图,结合动画演示,详细讲解细胞结构的组成部分,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拟核)等。对比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差异,强调细胞壁的成分、细胞膜的功能、细胞核(拟核)的形态等关键知识点。
结合农业生产实例,说明细胞结构与微生物生理功能的关系,如细菌细胞壁的坚韧特性使其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生存,酵母菌的细胞膜结构与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