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保藏依据和方法》(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微生物保藏的生物学依据,深入理解微生物的代谢特性、生长规律以及环境对其影响与保藏的内在联系。
全面且系统地掌握常用微生物保藏方法,包括低温保藏法、干燥保藏法、隔绝空气保藏法、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等,清晰了解每种方法的原理、操作流程和适用范围。
精准辨析不同微生物保藏方法的优缺点,能够依据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和实际应用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合适的保藏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保藏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规范、准确地完成各种保藏方法的关键操作步骤,如菌种的挑选、处理、包装和保存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面对微生物保藏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和复杂问题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和处理,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保藏实验和实践过程中,能够敏锐地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变化、保藏效果等现象,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合理的结论。
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微生物保藏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谨性,在实验和实践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确保保藏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激发学生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保藏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微生物保藏技术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微生物保藏任务,同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微生物保藏的生物学依据,这是掌握微生物保藏方法的基础,只有深刻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与环境的关系,才能更好地选择和运用合适的保藏方法。
熟练掌握常用微生物保藏方法的原理、操作流程和适用范围,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准确运用这些方法对不同微生物进行保藏。
能够根据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和实际应用需求,合理选择合适的保藏方法,这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微生物保藏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标准,也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科研的关键环节。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不同微生物保藏方法的原理,这些原理涉及到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
熟练掌握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等复杂保藏方法的操作流程,这些方法操作步骤繁多、技术要求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微生物保藏方法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对各种保藏方法有深入的理解,同时能够结合微生物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一组图片和视频资料,包括因微生物菌种保藏不当导致菌种死亡、变异,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科研实验的案例,如某农业科研机构因菌种保藏失败,导致农作物抗病育种实验被迫中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某食用菌种植基地因菌种变异,导致产量大幅下降,品质变差。
提问引导:“同学们,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微生物菌种的保藏至关重要。如果保藏不好,会给农业生产和科研带来严重的后果。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如何才能有效地保藏微生物菌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微生物保藏的依据和方法。”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资料,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对微生物菌种保藏的重要性有了直观的认识。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对微生物保藏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微生物保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1.微生物保藏依据
教师活动:
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微生物的代谢特性、生长规律以及环境因素(温度、水分、氧气、营养物质等)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结合具体的微生物实例,如乳酸菌在不同温度和氧气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说明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旺盛,而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其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环境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创造不适宜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来达到保藏微生物的目的呢?”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得出微生物保藏的生物学依据: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如降低温度、减少水分、隔绝空气、限制营养物质等,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使其处于休眠状态,从而达到长期保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