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清晰阐述食用菌的定义、分类及常见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准确区分不同种类食用菌在形态结构、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全面且系统地掌握食用菌中各类营养成分的组成,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等,并理解这些营养成分在食用菌中的存在形式和含量特点。
深入了解食用菌营养价值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明确食用菌对人体营养补充、疾病预防和身体机能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资料收集与整理等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食用菌营养价值的特点和优势,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实践中,准确识别常见食用菌,并通过简单的实验或观察,了解食用菌营养成分的基本特性。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将食用菌营养价值的知识,以清晰、准确、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他人进行讲解和介绍,如制作科普宣传资料或进行小组汇报。
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食用菌领域知识的热情,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
树立学生的健康饮食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用菌在健康饮食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了解食用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食用菌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在食用菌产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常见食用菌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这是认识食用菌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准确识别不同食用菌,为进一步了解其营养价值奠定基础。
食用菌中各类营养成分的组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内容,学生需要深入理解以掌握食用菌营养价值的关键所在。
食用菌营养价值在健康饮食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现知识的实用性。
教学难点
理解食用菌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这些内容涉及到较为复杂的生物化学和医学知识,对中职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食用菌营养价值的差异,并根据个人健康需求合理选择食用菌,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将食用菌营养价值知识转化为健康生活理念和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一组色彩丰富、形态各异的食用菌图片,包括香菇、平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等,同时播放一段介绍食用菌美食制作过程的视频,如香菇炖鸡、平菇炒肉片、金针菇火锅等,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
提问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些美味的食用菌菜肴,大家是不是已经垂涎欲滴了?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食用菌究竟有哪些营养价值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食用菌营养价值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被食用菌丰富的种类和诱人的美食所吸引,激发对食用菌营养价值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思考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对食用菌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后续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食用菌的定义与分类
教师活动:
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食用菌的定义,强调食用菌是一类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介绍食用菌的分类方法,按照形态结构、生长环境、食用部位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结合图片和实例,逐一讲解常见食用菌所属的类别,如伞菌类(香菇、平菇)、耳类(木耳、银耳)、子囊菌类(羊肚菌)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过或食用过的食用菌,并尝试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观看多媒体课件,理解食用菌的定义和分类方法,做好笔记。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小组成员交流对不同食用菌的认识,并尝试对其进行分类,加深对食用菌分类知识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系统地了解食用菌的定义和分类,为后续学习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标本(如有条件),详细讲解常见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结构(菌丝体、子实体)、生长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生长周期等方面的内容。以香菇为例,展示香菇菌丝体的形态和生长特点,以及子实体的结构和生长过程,讲解其适宜的生长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或图片,对比不同食用菌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归纳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