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复壮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秉持“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结合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课程特点,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通过创设真实的农业生产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菌种复壮技术。运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菌种复壮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菌种退化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深入理解菌种退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熟练掌握菌种复壮的基本原理,包括自然选育、人工选育等复壮方法的理论依据。
清晰认知菌种复壮技术在农业微生物培养、保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其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菌种退化的具体情况,准确判断并合理选择合适的菌种复壮方法,如通过观察菌种的生长特性、代谢产物等指标来选择恰当的复壮手段。
熟练掌握菌种复壮的操作流程,包括菌种分离、纯化、培养等关键环节,能够规范、准确地进行操作,确保复壮效果。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复壮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解决,如应对菌种污染、生长不良等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对农业微生物领域的热爱和钻研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在菌种复壮操作过程中,注重细节,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菌种复壮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共同解决问题。
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在实验过程中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规范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菌种退化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这是进行菌种复壮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准确了解菌种退化的相关知识,才能针对性地选择复壮方法。
菌种复壮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如自然选育、人工选育中的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等,这些是菌种复壮技术的核心内容,学生必须熟练掌握。
菌种复壮的操作流程,包括从菌种的准备、分离纯化到培养鉴定等一系列步骤,这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关键环节。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不同菌种的特点和退化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最适宜的复壮方法,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菌种复壮操作过程中,严格控制各种影响因素,确保复壮效果,如温度、湿度、培养基成分、操作环境等因素对复壮结果都有着重要影响,学生需要精确把握和控制这些因素。
理解菌种复壮过程中涉及的遗传学和微生物学原理,这些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对于深入掌握菌种复壮技术至关重要。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1.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因菌种退化导致农业生产受损的案例图片和视频,如食用菌菌种退化后产量下降、品质变差;发酵用菌种退化导致发酵效率降低等。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看到这些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这些现象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农业微生物有什么关系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观看案例资料,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猜测和讨论,尝试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的农业生产案例导入课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菌种退化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学知识建立联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1.菌种退化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教师活动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图片、图表等形式,详细讲解菌种退化的原因,包括基因突变、连续传代、培养条件不适宜等。同时,列举常见的菌种退化表现形式,如菌落形态改变、生长速度变慢、代谢产物减少、致病力下降等,并结合具体的农业微生物菌种进行说明。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如“为什么基因突变会导致菌种退化呢?”“如何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判断菌种是否退化?”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听讲,观看课件内容,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部分学生可能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之前的实验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设计意图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菌种退化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提问和互动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2.菌种复壮的基本原理
教师活动
教师以对比的方式,讲解自然选育和人工选育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