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连市西岗区教育系统自主招聘应届毕业生(第三批)笔试备考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80题)
1、我国每年的国家宪法日是()
A.2024/12/04
B.2024/11/04
C.2024/10/01
D.2024/09/01
【答案】:A
【解析】国家宪法日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设立的节日。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本题所给选项中的年份2024是干扰信息,正确答案是每年的12月4日,题中所给几个日期里只有2024/12/04的日期是12月4日。所以正确答案对应选项中日期为2024/12/04的选项。
2、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B.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答案】:A
【解析】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与之内涵相符。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并非外交政策基本目标,我国外交更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理念,而不是单纯追求国际地位提升。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基本目标。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目标,并非中国外交政策基本目标。所以正确答案体现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3、公文发文字号按顺序排列依次是()。
A.发文机关代字、序号、年份
B.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序号
C.发文机关标识、序号、年份
D.发文机关标识、年份、序号
【答案】:B
【解析】公文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年份、发文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发文顺序号不加“第”字,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在阿拉伯数字后加“号”字。所以按顺序排列依次是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序号。
4、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A.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
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底由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当时印度、缅甸都是民族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初期并非用于处理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时对新中国存在敌对和封锁;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有其特殊的联系和相处模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非最初针对这一范畴提出;它也不是最初就用于处理同一切国家的关系的,是后来其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所以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5、公文中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的是()
A.通知
B.通报
C.通告
D.报告
【答案】:B
【解析】公文中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通知用于发布、传达要求执行事项;通告用于公布一定范围内应遵守或周知事项;报告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等,所以选通报。
6、新闻失实已成为新闻界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尴尬。如果说铲除其根源当下还无法实现,那么,新闻更正便成为修正差错的最有效手段。在新闻失实造成损害时,媒体主动纠正差错,予以更正或道歉,不仅仅是媒体免责或减轻诉讼的最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构建媒介公信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媒介公信力的形成,取决于媒介是否能够满足公众的中心期待和心理需求。新闻更正恰恰体现了媒体尊重事实、尊重受众的理念,契合了公众对于媒介的社会期待。这才是新闻更正这种行为的内涵和直接意义。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主动纠错应当成为媒体的基本品质
B.新闻更正,媒介不可缺失的公信力
C.维护新闻公信力,媒体责任重于泰山
D.新闻更正的特殊内涵和意义
【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由“新闻失实”引出“新闻更正”这一既现实又有效的解决问题手段,接着指出“新闻更正”对“媒介公信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新闻更正”和“公信力”是本文的两个主题词。部分选项只涉及其中一个主题词,具有片面性。而有一个选项同时包含这两个主题词,应选择该选项。
7、下列关于意见、通知、决定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决定的行文方向为下行文、平行文
B.通知的指令性高于决定
C.通知适用面较宽,要求明确具体
D.意见兼具指令性和指导性的两种效用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