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
五育并举的内涵
五育并举它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德育促人向善,智育教人求知,体育使人强健,美育助人识美,劳育养人劳力。各育因其独特性而承担不同的育人功能,但它们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有效推进五育并举的对策
教学方式:构建适合五育并举的创新教育模式;教学内容:重视五育课程的综合建设,表现五育要素的阶段性和衔接性。关注各育课程的关联,体现五育要素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推进五育并举的意义
五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需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的时代诉求。
教育惩戒
如何进行教育惩戒
实施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学校、教师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依法履行职责,通过积极管教和教育惩戒的实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言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支持、指导、监督学校及其教师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
哪些形式的教育惩戒是禁止的
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教育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1、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等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行为
2、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姿势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行为;3、不得以班干部代为惩戒;
4、不得以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方式进行惩戒;
5、不得因为个人违纪惩罚全体学生;不得因学业成绩处罚学生。
提高素质教育发展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素质教育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潜力的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素质)基础的教育,而不是进行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训练。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行为规范、基本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使其拥有一技之长。
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国家教育方针中所规定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应把握好两方面的规定性其一,对个体来说,既要保证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又使其个性充分发展;其二,对群体而言,既应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又允许体中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相对差异性。
素质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素质教育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共同生活。
素质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口诀:三爱二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师育人--教师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人的发展是这四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是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启示: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启示: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启示: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教育,促进素质的发展。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启示: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启示: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深入推进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的工作目标
①校内服务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人主渠道作用,加大改革力度统筹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统筹课内课后两个时段对学校教育教学安排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构建]建学校育人生态。
②提升校内教育服务质量。提高学校育人水水平